问题 单项选择题

根据以下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食品产品公司的五个品牌经理定期开会,以发现竞争者降低价格的产品,以及优惠券促销活动开展的情况。他们需要用来进行分析的数据包括每个月来自主要食品连锁店的POS机系统每天的数据,数据大约50G。品牌经理擅长在微机上使用表格和数据库软件。他们考虑几种软件选择来评估和操作数据,从而回答他们的问题。

组织的高级管理层很高兴品牌经理能够主动创造性地使用销售数据,可是信息系统部门主管注意到品牌经理可能创建为决策提供错误结果的标准查询。确保品牌经理查询正确的最佳方法是()。

A.查询语句的源代码复查

B.代码比较审计

C.事务恢复和分析

D.输入,输出分析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

对品牌经理的查询语句源代码进行复查,可以发现错误的代码,并且进行修改。选项(b)不正确,代码比较审计用来比较同一个程序的两个版本,来证实只有经过授权的代码才执行。选项(c)不正确,事件恢复和分析是一种抽样方法,以便收集交易数据来证实处理正确。选项(d)不正确,输入/输出分析从输入到输出跟踪处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 河

韩松落

①在我们到达那里之前,那条河已经流淌了许多年。

②那条河,那条以它流经的地方为名的于田河,发源于昆仑山,是无数溪流、瀑布汇集的结果。汇成这样的一条河,需要巨大的耐心、惊人的巧合,更要忍受巨大的消耗。而这一切巧合都发生了,一切消耗都被忍受了,才有了这样一条河。

③在玉门关以西的土地上,有着无数这样的河流。它们有的只需一步就足以跨越,有的从源头到最终干涸的地方,只有几里之遥。但因为它们经受的寂寞的深重,它们所做的努力的艰辛,它们也足以赢得敬意和感动,它们都配得上被称为长河。它们总是在春天泛滥,在秋天暴涨,在冬天枯涸断流,它们为所流经的地方带来了冰雪融水、肥沃的泥沙、植物的种子以及动物的尸体;在它们流经的地方出现了节节草、芦苇,出现了红柳林、沙枣林、核桃树林,后来又出现了良田、居民,出现了每到礼拜日就熙熙攘攘的集市。

④我的父辈是在河流两岸栽下核桃树、在盐碱地上种出小麦的人。他们来自甘肃、山东、河南或是上海。他们说着“到那边去,那边有地种,有粮食吃”,招呼着叔伯兄弟,坐上了拖拉机、大卡车和冒着长烟的火车往西走。在玉门他们看见了堆积如山的金刚砂矿石在阳光下闪亮,在以后的漫长的、夜以继日的跋涉中,他们看见了更多的奇异景象,他们看见了阿克苏的红色、紫色和绿色的山,比心灵所能承受的最亲近的距离还要近的玻璃似的星空,看见了野黄羊群像汹涌的朝霞一样在落日下的戈壁上奔跑。他们忍受了一条河流所能忍受的消耗:在火车的闷罐车厢里,有人带来了传染病,有人病死了,就埋在沙漠里;有人偷走了别人小心携带着的全部积蓄;有人打架,有人受伤了;有人和别人有了私情,约好了火车一到站就逃走。在和田,他们遇上了地震,所有怀着巨大希望的垦荒者都睡在了草棚里,疾病还在蔓延,草棚失火了,有的人失去了骨肉至亲。而当卡车到了终点时,谁也没有留在车上,他们纷纷跳下车厢,抓起一把发硬的、白花花的盐碱土,仔细地端详。

⑤在他们之前,还有那些垦荒战士。那些到过南方和北方,最终由儿女把报丧的家书寄回东北、寄回平原的战士。他们为节省唯有的一身衣服,在劳动时赤裸着身子。几万、十几万个男子,赤裸着,像一块块黑色的金子,散发着胶质的光芒,几万、几十万个男子的身体,像道黄色的洪流。

⑥男人在三十岁就显得苍老,孩子在拼命长大。棉花田、苜蓿地全都望不到边。沙枣林里的沙枣,全都落在地上,无人捡拾。所有走上几天几夜也到不了头的宽而硬的白土路,全都是脚踩实的。如果想见到沙漠必须走上一百里路,想打到黄羊,就得带上帐篷。即使是一年一版的地图,也来不及写上所有新出现的村落、镇子,那些音节优美的地名,如果翻译过来,本应是“野狼出没之地”、“飞鸟坠落之地”、“大风口”,候鸟飞去南方,再飞回来。就找不到自己的沼泽。于田河、策勒河,所有的长河,即使是离开以后,即使是在万里之外的大城市,我还是能听得见它们的水声,嗅得见它们的气息。甚而不用闭上眼睛,甚而不用追忆。我,我们由于田迁回内地的十三口人,我们知道有另一种生活,另一种召唤。我,要写出来。

⑦而那于田河呢,是不是还在皓月笼罩的大漠里日夜不停地流淌,每到春天就有巨大的冰块在河中拥挤着?那河边的红柳林、芦苇滩,是不是还在依序生长着?草地上的男人是不是还在歌唱?而每到秋天,无边的草都会变得枯黄,来了风,就随风起伏着,而每到夜里,远远近近,都是野火明灭?

⑧而我那于田河边的家呢?园子里长满青草了吧?葡萄架倒了吧?野鸟,在房梁间,做着巢了吧?

(选自《怒河春醒》,有删改)

小题1: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把“有的只需一步就足以跨越,有的从源头到最终干涸的地方,只有几里之遥”的河流也称为“长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在第⑥段的结尾写道:“我,要写出来。”为什么这样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最后两段使用的一连串问句作用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本文以“长河”为题,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篇幅去写“我的父辈”等拓荒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 A3/A4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