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活动”倡导捐出一天餐费做善款 10月16日是第34个世界粮食日。10月17日,是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确定的首个国家扶贫日。此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贺信,肯定我国设立扶贫日的举措。 据了解,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相关机构组织发起的“体验饥饿——饥饿24全民公益活动”,倡导16-60岁有条件的人于10月16日20:00—10月17日20:00,切身体验饥饿,以此表达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饥饿人群和贫困弱势人群的关注。 活动还倡议,体验者可以邀请三位好友参加体验,若好友不能完成,可以把微博、微信或QQ头像在活动期间改为“饥饿24”活动图标,捐出一天餐费支持爱加餐项目、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等。 网友质疑“我们不吃饭就能解决贫困吗” 中国扶贫基金会工作人员称,截至16日18时,超过6000万人次(网友)关注体验饥饿公益项目。 同时,“饥饿24小时”体验活动也引起众多争议,有网友质疑挨饿助力公益只是一场作秀,多位网友表示不理解为何要举办此类活动。一位新浪微博网友表示,“好像我们不吃饭省下来的钱就能解决贫困问题似的。”并称对方只是借机“炒作”,“体验饥饿不如让吃不上饭的孩子体验一天温饱”。 对此,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昨日对新京报记者称不怕质疑,“饥饿24小时”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一个公益尝试,发起该活动的初衷并非为了募款,而是以新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关注贫困,“有关注就有力量,就有摆脱贫困的办法。”刘文奎强调,饥饿24小时只是一个形式,“不能以影响身体健康为代价。” 此次饥饿体验联合发起人之一、冰桶挑战中国地区引进人贝晓超介绍,此次活动受到冰桶挑战项目的很多启发。并称,公益活动目标没变,只是套上一个更吸引人的外壳,形式上的改变不应被称之为作秀。
你和同事自愿参加饥饿24小时过程中,你们要去完成一件重要的工作,但是同事身体这时出现了问题,你怎么办
参考答案:我和同事参与此次饥饿24小时活动。这仅仅是我们丰富业余生活、关注社会、提升自身责任感的一种表现。我们的主要责任仍然是正常的本职工作,任何借口、理由都不能与这个核心相冲突。尤其是在遇到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时,第一选择就应当是放弃个人利益,全身心的扑到工作中来。 但非常遗憾的是,将与我一起完成工作的同事,却恰恰在这个时候身体出了状况。作为与他并肩合作的伙伴,我应该第一时间先询问和观察一下他的身体情况,如果仅仅是因为饥饿时间过长导致的血糖偏低,那我会立即喂他服用葡萄糖等应急药品,督促其赶紧吃饭,恢复其体力,好尽快重新投入到工作中来。假如他的低血糖比较严重,需要暂时离开工作休息一段时间,那我会在这段时间肩负起两个人的工作,确保工作的顺利,待他返回后,在协同完成所有工作。假如他的低血糖非常严重,卧床休息和服用相关药物都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出现了危及生命的情况,那我会赶紧联系医院,派救护车前来;或是委托他的亲属或同事,迅速带他赶往医院医治,确保这位同事的情况不再恶化。同时我会考虑整个工作的难易程度,如果工作一个人就可以完全肩负,那我就会努力承担起两个人的任务来,确保工作的不断档。如果这项工作必须要同事的参与,那我会及时向领导报告这一情况,并请领导能尽快指派一名同事来替代入院的同事。并在同事到岗的过程中,努力维持工作的继续。并且打电话给入院的同事,安慰他静心恢复。 我相信通过这些努力,应该可以有效避免工作陷于停顿,确保工作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