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饥饿活动”倡导捐出一天餐费做善款  10月16日是第34个世界粮食日。10月17日,是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确定的首个国家扶贫日。此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贺信,肯定我国设立扶贫日的举措。  据了解,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相关机构组织发起的“体验饥饿——饥饿24全民公益活动”,倡导16-60岁有条件的人于10月16日20:00—10月17日20:00,切身体验饥饿,以此表达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饥饿人群和贫困弱势人群的关注。  活动还倡议,体验者可以邀请三位好友参加体验,若好友不能完成,可以把微博、微信或QQ头像在活动期间改为“饥饿24”活动图标,捐出一天餐费支持爱加餐项目、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等。  网友质疑“我们不吃饭就能解决贫困吗”  中国扶贫基金会工作人员称,截至16日18时,超过6000万人次(网友)关注体验饥饿公益项目。  同时,“饥饿24小时”体验活动也引起众多争议,有网友质疑挨饿助力公益只是一场作秀,多位网友表示不理解为何要举办此类活动。一位新浪微博网友表示,“好像我们不吃饭省下来的钱就能解决贫困问题似的。”并称对方只是借机“炒作”,“体验饥饿不如让吃不上饭的孩子体验一天温饱”。  对此,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昨日对新京报记者称不怕质疑,“饥饿24小时”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一个公益尝试,发起该活动的初衷并非为了募款,而是以新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关注贫困,“有关注就有力量,就有摆脱贫困的办法。”刘文奎强调,饥饿24小时只是一个形式,“不能以影响身体健康为代价。”  此次饥饿体验联合发起人之一、冰桶挑战中国地区引进人贝晓超介绍,此次活动受到冰桶挑战项目的很多启发。并称,公益活动目标没变,只是套上一个更吸引人的外壳,形式上的改变不应被称之为作秀。

谈谈对饥饿24小时活动的看法。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粮食问题是当今世界所共同面临的世纪性课题。解决的方式除了要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化,确保现有耕地规模不被缩减,同时增加政策性补贴外。更为重要的就是要唤醒全社会关注粮食安全、重视节约粮食。因此,饥饿24小时这个活动,从出发点来说,创意确实不错,也确实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让粮食安全问题首次在全社会有了大范围的普及,并且收效也较为良好。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而这些反对主要就是集中在这项活动缺乏细致的操作界限、形式重于内涵以及缺乏后续监督。详细来说,其实这项活动非常类似于前几年我们一直在搞的“停电一小时”活动,出发点都是希望通过停止使用电能一小时,继而到达节约的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由于断电重启,实际所耗费的电能远远超过正常不断电运行一小时的耗能,并未实现发起者所期望的节约能源的初衷。因此,每当该项活动举行之时,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活动实际所带来的成效。这次的饥饿24小时活动也是如此。初期的时候,很多热心人士被活动内容所鼓动,积极投身于这项活动中来,却并没有认真考虑活动本身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尽管我们承认,这一活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激发了人们关注粮食安全的热情,但这种热情缺乏科学的指引,只能通过这种形式化的表现来传递自己的热情,却不能把这种热情用于实际的解决问题之中来。甚至有可能会造成已经生产出来的粮食的浪费,或其他不必要的耗损。  因此,我希望这项活动如果想长期进行下去,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成效,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把活动初衷与实际情况相联系,以更加稳妥、有效、落地的方式来践行珍惜粮食的美好初衷。  第一。活动人群和范围需要明确界定,以防止有些年幼体弱或存在身体疾病的人士参与其中,同时明确饥饿并非不吃东西,在感觉身体承受不住,或是被周围人认为可能存在对身体造成损害的情况下,要及时终止活动,补充必要的营养,量力而为。  第二。活动组织方要做好宣传引导作用,务必阐明活动仅仅是一个宣传手段,关键是期望人们能在平时的生活中节约粮食,而不是仅在这一时一刻。因此,需要在活动后期不间断的通过网络、平面媒体、社会知名人物等方式,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形成人们珍惜粮食,节约资源的社会风气。  第三。对于在活动中收到的明星善款,作为活动主办方应当及时予以公布,并向全社会透明善款的流向,定期发布使用情况,确保善款在公开的情况下用于促进社会节约这个议题。

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A2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