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并说明理由。

答案

参考答案:

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理由:体现革命不彻底;导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为民国复辟埋下伏笔。

观点二:“大妥协”是种策略。理由:加快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维护民族团结。

解析:此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可以持两种观点中的任意一种,只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均可酌情给分。根据材料四相关信息“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这样组织答案:A.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理由:体现革命的不彻底性;导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名存实亡等。B.观点二:“大妥协”是一种策略,体现积极性。理由:加快了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了革命力量;维护民族团结等。

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