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世界体系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其中充满着力量与利益的博弈。

材料一: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根据人民版《历史·必修Ⅱ》整理

材料三: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才真正诞生。在最惠国原则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相互无条件的最惠国原则只是通行于“(基督教)文明国家之间”的规则,有些最惠国条款明文把第三国写作“其他基督教国家”。

——《“最惠国待遇”的源流及其他》

材料三反映了最惠国待遇原则在实施过程中有何变异?结合19世纪中期中英贸易关系中的相关史实,说明其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双重影响。

答案

参考答案:

变异:无条件的最惠国原则只是通行于“基督教文明国家”;对非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不平等性或歧视性。

史实:鸦片战争后英国在中国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

影响:一方面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客观上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解析: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相互无条件的最惠国原则只是通行于“(基督教)文明国家之间”的规则”,依据材料中的这个内容可看出非资本主义国家是不能够享受最惠国待遇的。关于“最惠国待遇”原则,在实施过程中的变异,结合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中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来理解,更容易明白。关于“片面最惠国待遇”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有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两方面,可以这样理解其双重影响: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贸易自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同时也加速了中国自身落后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