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据统计,全球讲英语的人口达17亿,说英语的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40%,全世界半数以上的科技书刊和译著都用英语,全球开设国际广播电台的86个国家中,只有8个没有英语,互联网上80%以上的网页使用英文;而开设汉语广播的只有20个国家,中文网页只占12%。
现在全球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中国具有代表性的16家上市互联网企业,有14家在美国上市,仅有2家在香港上市。外资在国内互联网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2001年以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访问量,以平均每月递增12%的速度上升。目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对GDP的贡献达到7%,而未来三年有可能达到15%。营造与中国发展相称的一流互联网迫在眉睫。
2009年9月全球主要地区互联网普及情况见下表:

2009年9月全球主要地区互联网普及情况统计表

地 区 总人口(估算)
(人)
网民数
(人)
互联网普及率
(%)
占世界网民数量比率
(%)
非洲
亚洲
欧洲
中东
北美
拉美及加勒比地区
大洋洲
总计
991002342
3808070503
803850858
202687005
340831831
586662468
34700201
6767805208
37371700
738257230
418029796
57425046
252908000
179031479
20970490
1733993741
6.8
19.4
52.0
28.3
74.2
30.5

25.6
3.9
42.6
24.1
3.3
14.6
10.3

100.0

2001年以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访问量的年平均递增速度是( )。

A.1.1212
B.1.1212-1
C.0.1212
D.0.12

答案

参考答案:B

解析: 月增长率为12%,故年增长率为1.1212-1。故选B。

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字阅读。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