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如南方的诗歌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感。以下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

A.《论语》

B.《逍遥游》

C.《诗经》

D.《离骚》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文学成就相关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A项是孔子言行的记录,B项是道家思想的作品,C项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南方倾向抒情”。而《离骚》是南方楚国的屈原的作品,具有浪漫主色彩,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楚辞·《离骚》

单项选择题 共用题干题
探究题

探究:阅读下面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普氏野马,又称蒙古野马,原产于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荒漠地带,因此又称准噶尔野马。普氏野马素有“马中活化石”之称。

        野马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记载。据载,周穆王西游东归时,西王母十分热情,临行惜别,奉送不少礼品其中有“野马、野牛四十”另据文献载,成吉思汗的军师耶律楚材军旅诗里也有对野马的描绘“千群野马杂山羊,壮士弯弓殒奇兽”。新疆、贺兰山、阴山、甘肃,乌兰察布等地的岩画中,见有大量野马的足印。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就多处提及岩画里的马及野马的形象。

       1974、1981、1982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大学等单位先后组织考察队,深入到准噶尔荒漠、乌伦古河、克拉麦里山、北塔山等野马产地考察,寻找最后的野马,后又进行过航空调查,但无果而终。

       材料二:中国野马被偷猎至欧洲各国圈养的,不断繁殖后代。但圈养普氏野马比野生普氏野马腿变粗2-3公分,体重平均增加50-70公斤,奔跑速度下降一半,性情变得温顺起来,没有了百年前野生普氏野马的那种警觉、躁动和野性的强健。甚至在2000年春天,新疆野马繁殖中心引进的一匹最好的盛年母马“准葛尔1号”因肥胖死于难产。

       国际野马组织提出“野马还乡保种计划”,并积极实行。1986年我国引进第一批野马共18匹。2001年8月28日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进行了第一次实验性放野。由“准葛尔11号”头马带领,放出27匹到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野外荒漠。放野过程中死掉3匹,五个多月后收回剩下的24匹。这是一次积极的尝试。相信在国内外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下,普氏野马保种、扩群和恢复原始野生种性等工作将大有希望。 ——摘自《自然与人》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