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反映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原名《训蒙文》,李毓秀(1647~1729年)作,“总叙”部分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材料二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三
下列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
据材料三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
参考答案:
侧重点:20世纪50年代,侧重于批判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虚伪性;21世纪初,从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肯定了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历史意义。
原因: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敌视政策;国内“左倾”思想的出现;中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
21世纪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等因素促进两国联系全面加强;思想解放,意识形态的影响日渐淡化,因此能更理性地看待美国。
解析:
两个不同时期指的是1958年和2005年,1958年中美关系紧张,而2005年中美关系早已经正常化。1958年中美关系紧张,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必然会造成中国去强调批判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虚伪性,中国必然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美国的1787年宪法。而005年中美关系早已经正常化,中国也正在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也正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所以看待美国的1787年宪法也就在从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去肯定1787年宪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的主要思想;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能更理性地看待美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