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简述血、尿、粪常规-血常规

答案

参考答案:

1.红细胞(RBC.计数

参考值成

年男性:(4.5~5.5)×1012/L。

成年女性:(4.0~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①增加见于新生儿、高原居民。

②减少见于生理性贫血,如妊娠后期和某些年老者。

(2)病理性变化

①增加见于各种原因的脱水造成血液浓缩患者;先天性发绀性心脏病和肺心病代偿性红细胞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减少见于病理性贫血,如造血不良(再生障碍性贫血),过度破坏(溶血性贫血)和各种原因的失血。

2.血红蛋白(HGB.

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

见红细胞计数。

3.白细胞(WBC.计数与白细胞分类(DC.

参考值

(1)白细胞(WBC.计数

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2)白细胞分类(DC.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7。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0~0.01。

淋巴细胞:0.2~0.4。

单核细胞:0.03~0.08。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①增加见于急性感染、急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

②减少见于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再障、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

(2)淋巴细胞

①增多见于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腺炎、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②减少见于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嗜酸性粒细胞

①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急性传染病(除猩红热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②减少见于伤寒和副伤寒、术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5)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某些感染(结核、伤寒、疟疾、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