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案例分析题

2009年,我国政府作出了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人关注。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某景区水域由于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减小。相关部门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虽然可取得明显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专家建议:①在水域内种植一些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利用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关系,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增长;②在水域内投放鲢鱼、草鱼等草食性鱼类,利用这些草食性鱼类(),制约浮游藻类数量增长。

答案

参考答案:污染水体(或“污染环境”“二次污染”“持效短”);竞争;捕食藻类

解析:

(1)将无法回收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煤通过燃烧,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圈。根据甲图(碳循环示意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答案合理即可);

(3)据图分析,过程①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CO2转化成有机物的过程,则其主要发生在细胞内的叶绿体中;

(4)据图判断,E为生产者,其能量为1×1010kJ,按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下一个营养级得到的能量为1×1010×20%=0.2×1010kJ,包括三个种群B为2×108kJ,D为2.5×108kJ,则

C的能量=0.2×1010kJ—2×108kJ—2.5×108kJ=1.55×109kJ,故A只捕食C,所同化的能量按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A为1.55×109kJ×20%=3.1×108kJ;

(5)相关部门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虽然可取得明显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污染水体;①在水域内种植一些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利用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竞争关系来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增长;②在水域内投放鲢鱼、草鱼等草食性鱼类,利用这些草食性鱼类捕食藻类来制约浮游藻类数量增长。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及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分析图解的能力。

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完成1—6题。

     (甲)A.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C.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乙)①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②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③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趿拉着大革皮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1.为上面甲文按原文顺序重新排序:________________。

2.甲段文字从感觉方面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按下面要求,从文中摘抄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处(每空至少写两个词语)。

     ①触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②嗅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③听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④视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3.甲文春风特有的芳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甲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10个字)。

                                                                                                                        

5.甲乙两段文字中写出了江南春风与北京春风的特点,请分别用一个字准确概括。

    江南的春风:                                

    北京的春风:                                

6.乙段文字写出了北京春天的别样的体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