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4日,环境保护部对外发布了《“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高二(1)同学以“关注环境保护,防治大气污染”为主题开展探究,请你参与其中:
《“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的制定和出台是为了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增强环境意识、责任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同呼吸共奋斗”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准则》编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出发点。编写过程遵循源于公众、用于公众、从公众中来、到公众中去的基本原则。《准则》的内容具体针对大气污染问题,重点选择影响突出,有代表性的公民行为作为核心内容。
治理大气污染,既是政府的责任、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针对严重的雾霾天气,一些城市出台了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的政策。对此有人认为,这一规定有利于减少尾气污染物的排放,缓解环境压力;也有人提出,限车影响了老百姓的出行。
《准则》倡导公众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为践行准则要求,高二(1)班同学准备向全校发出倡议书。
结合材料,请你总结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4分)
参考答案:
①尊重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国务院制定和出台《准则》,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在全社会形成“同呼吸共奋斗”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就体现了这一点。
②根据现有的联系,结合具体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并遵循源于公众、用于公众;从公众中来、到公众中去的基本原则编制《准则》。这是通过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的表现。
③发挥关键部分的作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准则》的内容具体针对大气污染问题,重点选择影响突出,有代表性的公民行为作为核心内容。就是发挥了关键部分对整体的积极推动作用。
(每点2分,答到2点可得4分)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本题题型属于典型的“体现类”主观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答题范围是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其次要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设问强调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因此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联系观的相关理论对材料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