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从2013年1月7日以来,一场茫茫雾霾笼罩中国中东部。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多地的PM2.5濒临“爆表”。这一“史上最脏”天气再次告诉人们,以牺牲人之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雾霾天气说明,促进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史上最脏”天气,再次证明了以牺牲人之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念的错误性,提高了对生态建设的认识。
(4)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解析:本题要考生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实践的相关知识”,因此考生首先要明确实践的相关知识,包括哪些知识。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实践的的特征、实践和认识的关、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相关知识。根据上述材料,考生这里可以运用的知识有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的知识。考点:实践的特征、实践与认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