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汉武帝专置五经博士,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种著作被尊崇为五经亦自此始。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更进一步地贯彻这个政策,开办太学。太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为五经。读经注重考据,释经要严守师法、家法,不可越雷池半步。每年考试,通五经之一者,便授予下级咨询官吏之职,优秀者可充任皇帝侍从,更加优异者破格提拔。

材料二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的人。……从我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

——卢梭《爱弥儿》

材料三

教育部拟定发布了“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仿照苏联高校模式,实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

据材料三,概括1952年高等院校调整的特点。结合新中国的内外政策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答案

参考答案:

特点:以苏联为师;重点发展工科专业院校。

原因:“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实行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解析:

第三问中的特点可依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归纳。1952年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期,当时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孤立封锁中国,所以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倒向苏联,在教育体制上也是学习苏联的模式,这样是背景之一。第二个是国内背景,新中国百废待兴,尤其是在经济建设上,近代中国的重工业基础十分的薄弱,所以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了重点内容。有关于原因的分析可从背景中直接提炼出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教育有特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蒙启运动·卢梭的思想;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的高等教育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