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初,中 * * 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与对策……持“计划取向”观点的人……认为,1988年的通货膨胀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 * * 从1月17日离开北京……对这次邓 * * 的“南巡”谈话,当时为很多人不理解……(但这次“南巡”)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不久后他获得了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同时,在列宁的支持下,他成为二三十年代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在莫斯科度过了将近十年,苏联成了这位亿万富翁的发迹地。树大召风……他隐隐地意识到,可能苏联要发生变化,自己要赶快离开。l931年,他返回美国。
材料四:
从奥巴马竞选时提出的施政方针看,其改革内容涵盖广泛,可能是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至今最全面的经济改革。大幅投资公共建设、为商界提供税务优惠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医疗保险范围,……依照目前情况来看,奥巴马很可能成为美国有史以来任内预算赤字最高的总统。
材料三中的美国青年在苏联的将近十年间,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他回到美国的这一年,美国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当时美国政府的对策是什么?
参考答案:
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并开始实施五年计划,新经济政策被废止。
形势: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政策:胡佛政府坚持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解析:列宁死后,斯大林逐渐的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运动,日益加强对全国经济的控制。当时美国面临著严重的经济困难,胡佛总统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