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中华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相关问题。
材料一
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我国最早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叫做算筹,其运算过程称为“筹算”。到了宋、元时代,由于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商业贸易的发展,对数学提出了日益繁重复杂的计算任务。大量的计算问题,要求计算既要迅速又要简便。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流传下来的筹算,已经不能适应需要,筹算就演变到珠算。珠算的推广,促进了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材料二
拾掇、黏稠,癞蛤蟆、荦荦大端……这些词你能写时几个?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令人忧心,汉字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集教育、娱乐、竞赛于一体,为“拯救汉字危机”进行了一次创新尝试,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能正确书写汉字,正确使用汉字、认真对待汉字,就为“拯救汉字危机”做出了积极贡献。每个人必须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高度承担自己的责任。“拯救汉字危机”的做法给我们怎样的辩证法启示?
答案
参考答案:
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拯救汉字危机”的方式,启示我们要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②每个人都应从平时、点滴做起,为“拯救汉字危机”做出积极贡献,启示我们要注重量的积累;
③我们必须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高度来“拯救汉字危机”,启示我们要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不是十分清晰,即辩证法,题目类型措施类,问题指向拯救汉字危机。本题需要针对材料进行知识定位,题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启示要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题中每个人都从平时、点滴做起,为拯救汉字危机做贡献,启示要注意量的积累;题中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启示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辨证否定观、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联系观、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