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材料一:清政府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贸易后,规定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各海口的“商民人等有欲出洋贸易者,呈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给发执照。将船身烙号刊名,令守口官弁查验,准其出入贸易”,但是只“许令乘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康熙五十六年(1717)定例:“出洋贸易人民,三年之内,准其回籍”,“三年不归,不准再回原籍”。清政府限制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康熙四十七年(1708),“禁商贩米出洋”。五十九年(1720)规定:“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乾隆二十四年(1759),“禁丝觔贩卖出洋”。其他如火药、硝磺、铁器、大黄、绸缎、茶叶、书籍等商品也在限制之列。

材料二:“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各国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率先行动的是美国,它通过国会立法,提高了对大部分进口工业品和农产品征收的关税。从1931年6月到1932年4月,先后有76个国家提高了进口商品的关税率。”

——袁明《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2010年11月4日,胡 * * * * 访法时指出,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全面均平衡的成果,尽早实现发展回合目标。出席了总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签署仪式,涉及航空、核能、金融和环保等领域,其中包括向空中巴士公司购买102架客机,价值140亿美元。” “11月12日,国家 * * 胡 * * 在韩国首都首尔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五次峰会上发表题为《再接再厉共促发展》的重要讲话。胡 * * * *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五次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表明,贸易越是自由,世界就越是发展;经济越是开放,发展就越是迅速。”

——摘自《新华网》

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并分析此政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

参考答案:

政策: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综合题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 * * 成为列强侵略、凌辱的对象。振兴中华、复兴民族成为几代中国人奋斗的目标。一切爱国的、要求祖国独立和民族复兴的人们,都强烈地感到振兴中华的必要性和神圣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振兴中华”这个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响亮口号,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兴中会成立时率先喊出来的。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他在《兴中会章程》中痛心地写道:“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他悲愤地呼唤:“今方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绕。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 金冲之《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

材料二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使当时而有此政党,则必能抵制袁世凯之阴谋,以取得胜利,而必不致为其所乘。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 * * 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

材料三 国民党人在“七七”以前提出了“复兴民族”的口号,1934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军官训练团发表《抵御外辱与复兴民族》的长篇讲话;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写的《中国之命运》要旨中说:“应知中国之前途光明与黑暗相因而俱在,自剥复之至理与革命之史实以言,中国之复兴,乃为命定之事势。”

-------《中国之命运》研究

材料四 :1941年,中 * * 党中央委员会发表的《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渡过了许多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材料五: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两项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富裕。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宣告了自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复兴之路》解说词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一生为“振兴中华”所作的努力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有哪些重大成果?(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8分)

(3)对比材料三、四指出国共两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共识和差异。(6分)

(4)根据材料五,中国近代史上在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急需解决的两大问题是什么?(2分)这两个问题的关系是什么?(2分)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