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下图中,A、B分别是氧元素和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C、D分别是两种粒子的结相示意图。请根据有关信息完成以下填空:

(1)氧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2)         (填元素符号)的相对原于质量是40.08。

(3)氧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4)C代表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5)如果D代表的粒子化学符号是Cl-,则x =       

答案

(1)8  (2)Ca    (3)非金属   (4)失去  (5)8

:(1)由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可知氧元素的核电荷数是8,其原子序数也是8.

(2)由钙元素的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可知:钙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0.08.

(3)根据不同元素汉字的书写规律:含有“钅”偏旁的是金属元素、含有“石”或“气”偏旁的是非金属元素,所以氧属于非金属元素.

(4)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易失去电子,大于4易得电子的规律可知:C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易失电子.

(5)Cl-是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而形成的离子,因为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不得电子时和外的电子数是17,得到一个电子核外电子数是18,所以x=8.

故答案为:(1)8(2)Ca(3)非金属(4)失去(5)8.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赵老师"芝加哥城市建设选址"课堂延伸的教学过程:在一张美国北方五大湖附近的轮廓地图上,没有地名,只标注有河、湖、山脉、平原等自然条件和铁矿、煤矿、铜矿等自然资源。先向学生介绍一些资源、人口、运输以及食品供应方面的地理知识,然后要求学生对给出的上述地图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确定一下美国北方大城市芝加哥应该建在何处?铁路应该怎样合理选线?公路应该如何分布?但不准学生看地理参考资料和详细地图。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提出了似乎合理的见解,每人都标出了主要城市、铁路、公路等位置,如有的学生从河流与湖泊的角度,提出A地可以建立城市(水运交通);有的学生从资源的采掘与利用的角度,认为B地可建立城市(资源矿藏);有的学生从粮食生产与供应的角度,认为C地可建立城市(处于平原中心的粮食供应),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气氛十分热烈。最后,当教师用地理资料(地理真实情况)核对,即把标有城市的同样境域的一张地图挂出,对学生所获得的结论验证,明确答案(即被发现的地理知识)是否正确时,大家都欢呼雀跃起来,沉浸在发现的快乐之中。

上述材料中,该教师主要采用了哪种地理教学方法?并说明该教学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