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2013年2月22日,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来到成都市调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认为成都的实践经验具有可操作性对于开展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试点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从哲学上看上述材料表明()

A.源于实践的认识能指导人们有效改造世界

B.矛盾的特殊性通过矛盾的普遍性得以体现

C.人们价值判断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作出的

D.实践的目的在于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

选项A项说法错误,因为无论是正确的认识还是都是来源于社会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指导实践,故排除。选项B说法错误,因为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故排除;选项D说法错误,因为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故答案选C。

考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综合题

(27分)研究中国的外国人那么多,费正清算得上是名气最大、最成功的一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2年初,日本在上海不宣而战。在这炮火连天的时刻,一位25岁的美国学者第一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他就是后来被誉为“头号中国通”的费正清。上世纪40年代,当费正清以情报协调局驻华代表的身份第二次来华时,他看到了抗战的艰辛、国民党政府对知识分子的打压以及对整个局势的逐渐失控。他不断提醒美国政府,不能简单地将国民政府视为盟友。他还预测毛 * * 及 * * 党会获胜,主张与中共建立关系。1949年后,中美之间充斥着隔膜与对抗,费正清也腹背受敌。苏联称他是“资本帝国主义的辩护者”;中国说他是“美帝国主义的第一号特务”;美国政府则视他为要对“美国丢失中国”负责的人,他一度要前往国会接受质询。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对华外交政策调整时,费正清的远见卓识终于被中美高层所重视。他的书几乎同时被尼克松和毛 * * 摆上案头。1968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前,曾与费正清有过深入的交谈,之后基辛格承认“那次谈话改变了历史”。1991年9月14日,费正清在波士顿去世,终年84岁。临终前两天,他依然在写中国。

——据《环球人物》2013年9月17日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32年初日本在上海不宣而战的历史背景。与此同时,美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渡过难关?(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上世纪40年代费正清以情报协调局驻华代表的身份第二次来华的原因。为什么1949年以前费正清主张美国政府与中共建立关系?(8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1949年后费正清腹背受敌的主要原因。基辛格所说的“那次谈话”改变了什么历史?(10分)

(4)从费正清个人的经历来看,你认为一位学者对社会有所贡献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