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不能用于梅毒治疗后观察、追踪疗效的检测项目是()

A.性病实验室玻片试验(VDRL)

B.不加热的血清反应素试验(USR)

C.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

D.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

E.IgM-FTA-ABS试验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根据所用抗原不同,梅毒血清试验分为以下两大类:一类为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用心磷脂作抗原,测定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亦称反应素。本试验敏感性高而特异性较低,且易发生生物学假阳性。早期梅毒患者经充分治疗后,反应素可以消失,早期未经治疗者到晚期,部分病人中反应素也可以减少或消失。目前一般作为筛选和定量试验,观察疗效,复发及再感染。包括:①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用心磷脂、卵磷脂及胆固醇为抗原,可作定量及定性试验,试剂及对照血清已标准化,费用低。此法常用,操作简单,需用显微镜读取结果。缺点是一期梅毒敏感性不高。②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是VDRL抗原的改良,敏感性及特异性与VDRL相似。优点是肉眼即可读出结果。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玻片试验(USR):也是VDRL抗原的改良,敏感性及特异性与VDRL相似。另一类为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用活的或死的梅毒螺旋体或其成分来作抗原测定抗螺旋体抗体。这种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一般用作证实试验。这种试验是检测血清中抗梅毒螺旋体IgG抗体,即使患者经过足够治疗,仍能长期存在,甚至终身不消失,血清反应仍持续存在阳性,因此,不能用于观察疗效。如荧光梅毒螺旋抗体吸收试验(FTA-ABSTest),此法是较敏感和较特异的螺旋体试验。

综合题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先来看进口商品,早期占最大比重的鸦片,到1914年已为数不多,且日益衰落。棉纱和棉布仍是最重要的进口商品,数量大增,尤以棉纱增长为速,但在进口总值中的比重已降低,煤油是这期间增长最快的进口商品,由1894年的近7,000万加仑增至1914年的2.25亿加仑,连同汽油,值3,464万海关两,约占进口总值的6%。钢铁、机械、铁路材料;交通工具的进口量在这时期都大量增长。虽然这四项加起来在 1914年的进口值只有3,362万海关两,占进口总值的5.9%,还抵不上煤油,但是与甲午前相比,已经是值得欣喜的迹象了,如果只强调它的小比例,难免不是割断历史。

——摘自《浅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曲折发展与海关税率的变化》(1840—1931)

材料二 我国改革开放前推行的是一种极端内向的、进口替代的贸易战略。其基本点就是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它呈现出的贸易保护的特征有:政府通过关税以及对外汇、进出口的统一管理,或融管理与经营于一体,或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来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以保护国内工业生产,扶持国内工业体系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这种进口替代战略不是按照工业化的一般进程,而是越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发展资本密集型的机械加工工业。在这一时期,为建立国家工业体系的需要,我国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从苏联、东欧国家换回机器和成套设备,建立起了一个以重工业为中心、密切联系国防工业的体系。同时也建立了一些一般消费品工业,实现了早期的初级工业化。到了60年代,由于大搞三线建设,由此兴建了一些三线工业并进一步加大了以国防工业为主导的机械加工工业。70—80年代初,由于引进项目的增多,进口替代型工业建设速度也加快了,一些基础原材料如化纤工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摘自伍先斌《中国贸易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中国进口商品的比重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原因及影响。(12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