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西方观念中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材料二:欧美的文明,只在物质的一方面,不在其它的政治各方面。

——孙中山

材料三: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请回答: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文化交流中的“误读”?

答案

参考答案:

广泛交流、深入交流,增进了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等。

解析:

综合以上材料中的信息,可以从广泛、深入交流来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尊重多样文明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广泛交流、深入交流,增进了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洋务派的主张;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 ”

填空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