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两个同步增长”()

①意味着建设富强国家了,百姓拥有更多财富,分享发展成果

②意味着经济建设发展了,居民收入就能增长,促进同步富裕

③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④有利于完善分配格局,保证落实“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针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意味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居民收入,但②“同步富裕”说法错误;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坚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④说法错误;实现两个同步增长的目标,意味着国家富强的同时百姓共享发展成果,有利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保障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①③说法正确。该题选C。 考点:本题考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单项选择题

“协和时代”的终结
从表面上来看,协和客机只不过是一架“比较快”的商用客机。然而,它的背后却隐藏着很深厚的象征意义,象征着人类对科技的无限信心与期望,代表了欧洲人在尖端科技上不愿落后于美国的决心。
协和客机的研制始于1956年,当时英国和法国分别开始了超音速客机的研制工作。特别是法国对超音速客机的可行性研究认为,当此飞机面市之后,大多数穿行大西洋两岸的乘客会选择这一无与伦比的豪华客机为交通工具,预计会售出数百架,从而给航空旅行带来革命性的变化。1962年,英法两国达成一致意愿,同意合作生产协和客机。就在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的1969年,协和客机也开始了它的处女航。1976年1月21日,协和客机又开始了它的第一次商用飞行。
“协和”是英法航空工程师智慧的结晶,一直都被两国航空界当做自己的骄傲。乘协和客机从伦敦飞往纽约,所需时间不到3个半小时,其时间优势是普通客机无法比拟的。然而,乘坐协和客机的票价也高得惊人,从伦敦飞往纽约的机票价格为6980美元。因此,从一开始,协和客机便只是少数高级经理与富商的“专用交通工具”。
就在协和客机于1976年正式面市的前夕,发生了石油危机。协和客机是个耗油量巨大的庞然大物,石油价格的陡升对协和客机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高油耗立即成了协和客机的致命隐患。此外,协和客机的噪音非常大,许多国家不允许协和客机在大陆上空进行超音速飞行,这使飞机展航线受到了很大限制。所以,“协和”很难得到航空公司青睐。
在协和客机的市场推广方面,美国各航空公司出自诸多方面的考虑(包括“民族”自尊、经济利益及政治因素),拒绝采购协和客机,订单非常少,最后只有英国和法国自己的航空公司订购。由于产品没有实现批量化生产,价格和维护费用昂贵,生产协和飞机让英法政府经历了“财政灾难”,共花费约340亿美元。可以说,影响协和飞机前途的就是其过度昂贵的运营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飞机的零部件愈加昂贵。
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幸,2000年7月25日,协和飞机在巴黎戴高乐机场发生空难,113人的惨死打破了“协和”的安全神话,加剧了人们对这种飞机价格高却不安全的“畏惧心理”,从而导致搭乘协和的乘客进一步减少。
2001年11月,经过改装的“协和”重返跨大西洋航线。但是,“9·11”恐怖袭击事件使全球经济和民航业陷入了低谷。“协和”自此走上不归的下坡路。公司不景气导致乘豪华客机出行的人数越发减少,核定载客100人的协和客机上座率往往不足20%,其亏损由此可见。英航和法航亏损严重,更没有资金来养活协和这个亏损大户。最终,作为“一代天骄”的协和客机只能被市场淘汰。
2003年10月24日,英国航空公司的一架协和客机做最后之旅,自此,蔚蓝的天空再也不见超音速客机的身影。
2004年4月13日,英国航空公司最后一架退役的协和式超音速客机,由一艘大型轮船承载,慢慢驶往位于苏格兰的航空博物馆。这一行程代表了“协和时代”的彻底终结,从此以后,人们只能在博物馆里一睹协和客机的倩影了。
从1969年第一架协和飞机诞生,世界上共制造了15架协和飞机。
根据上述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英法在决定研发协和客机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______。

A.市场因素
B.科技因素
C.政治因素
D.很难确定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