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简述三叉神经痛。

答案

参考答案:

1.概述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的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钟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疼痛可由于口腔或颜面的任何刺激引起。以老年人多见,多数为单侧性。

2.诊断要点

(1)疼痛部位不超出三又神经分布范围,常局限于一侧,多累及一支,以第二、三支最常受累,约占95%。

(2)疼痛性质骤然发生闪电式的电击样、刀割样、撕裂样剧痛,突发突止。每次疼痛时间短暂,持续数秒至数十秒。间歇期无任何疼痛症状。发作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逐渐加重。很少自愈。多在白天发作。病程可呈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期可持续数周或数月。部分病例发作与气候有关,一般冬、春季发作较多。

(3)存在诱发因素及"扳机点"疼痛发作常由说话、咀嚼、刷牙、洗脸等动作诱发,甚至风吹或声音也能引起发作。有些患者触摸鼻旁、口周、牙龈、眉弓内端等区域即可引起疼痛发作,这些敏感区域称为"扳机点"或"触发点"。

(4)体征发作时可伴有同侧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和流涎。疼痛发作时患者常用手揉搓同侧面部,久而久之面部皮肤变得粗糙、增厚、眉毛脱落,再因不敢吃饭、洗脸、不修边幅,患者往往显得消瘦、面容憔悴。

3.鉴别诊断

(1)非典型面部痛疼痛不局限于某一感觉神经支配区内,疼痛范围广泛、深在,无"扳机点"存在,常伴有明显自主神经症状。

①周期性偏头痛性神经痛或簇集性头痛:主要症状为一侧的发作性剧烈头痛,呈烧灼样、刀割样或跳痛,发作时伴有明显植物神经症状,疼痛多起始于一侧眼窝部或眼的周围,向同侧额部、颞部、头顶及耳鼻部和上下颌扩散。多在夜晚或午睡后突作,发作前无任何先兆,每次发作时间大致相同。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发作有周期性,缓解期长,可达数月至数年。

②蝶腭神经痛:常继发于蝶窦感染。常在夜间发作,无扳机点存在,一般无明显诱因。表现为一侧下半面部发作性疼痛并伴有植物神经症状,疼痛广泛深在,疼痛较剧烈,为灼痛或钻痛性质,持续时间由数十分钟至数小时。

③耳颞神经痛:一侧耳颞部发作性疼痛,呈灼痛,疼痛部位集中于颞下颌关节区、外耳道前壁及其深部和颞部,在外耳道及髁状突之间有明显压痛。常伴耳颞神经分布区内植物神经症状。也可在夜晚发作。疼痛常由咀嚼食物引起。

④中间神经痛或面神经痛:阵发性一侧外耳部、乳突部及鼓膜深处刺痛,常伴有舌前2/3味觉过敏或味觉减退、听力改变。发作时间一般比三叉神经痛时间长,有数秒、数分到数小时。

⑤神经官能症性面痛:患有神经官能症、抑郁症及癔症等患者易患此病。疼痛时间长、不剧烈,范围广泛而不确定,常呈压迫性钝痛,可波及一侧面部、头颈部。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⑥茎突过长综合征:发病缓慢,病史可由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一侧咽部疼痛和异物感,吞咽时加重,可放射至头颈部和面部。于扁桃体窝处,可触及骨样条索状硬物,并可诱发疼痛。摄茎突正位、侧位X线片可显示茎突过长或弯曲。

(2)牙痛和其他牙源性疾患三叉神经痛多白天发作,夜晚疼痛减轻或消失,而牙痛和牙源性疾患夜晚疼痛加剧。三叉神经痛有"扳机点",而牙痛和牙源性疾患无"扳机点"。三叉神经痛对温度刺激不敏感,而牙痛和牙源性疾患对温度刺激敏感,有病灶牙存在。三叉神经痛疼痛短暂,持续数秒钟或数分钟,而牙痛和牙源性疾患多为持续性疼痛。三叉神经痛有周期性发作特点,而牙痛和牙源性疾患无周期性发作特点。

(3)鼻窦炎鼻窦炎多在流感后发生。疼痛呈持续性,不如三叉神经痛剧烈。疼痛持续时间长,局部皮肤可有炎症表现。X线表现为病变鼻旁窦窦腔密度增高,呈普遍性模糊阴影,有时可见液平面。抗生素治疗有效。

(4)偏头痛有头痛史。疼痛区域超出三叉神经分布范围,疼痛部位深在,常伴恶心、呕吐。每次持续时间长,常由数小时至1~2天。头痛发作前常有视觉预兆,如视觉模糊及眼前暗点等。

(5)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一般无自发痛,一般在咀嚼及张大口时诱发疼痛。多表现为张口及咀嚼时关节区及其周围肌群出现疼痛。常伴开口受限、关节弹响、张口时开口型偏斜、歪曲等症状。

(6)舌咽神经痛疼痛常由吞咽、讲话、咀嚼、咳嗽引起。有"扳机点",但此点常位于扁桃体部、外耳道及舌根等处。为舌咽神经分布区域的阵发性剧痛,疼痛部位在咽后壁、舌根、软腭、扁桃体、咽部及外耳道等处。睡眠时也可发作,此点与三叉神经痛不同。可用1%~2%丁卡因喷于咽部、扁桃体及舌根部,如能止痛即可确诊。

4.治疗

(1)药物治疗卡马西平是目前首选药物,也可适用苯妥英钠、维生素B12、山莨菪碱。

(2)半月神经节射频控温热凝术。

(3)针刺疗法。

(4)封闭疗法1%~2%普鲁卡因加维生素B12、维生素B1或糖皮质激素注射于"扳机点"周围或舌咽神经干治疗。

(5)手术疗法病变性骨腔清除术;三叉神经周围支切断撕脱术。

(6)微血管减压术。

单项选择题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 * * 题。

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同为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艺术高峰。

元曲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散曲,它是兴起于元代的一种新兴诗歌样式,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曲;一是杂剧,即由散曲套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科介,专供舞台演出。

元代散曲与杂剧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多种复杂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文学尤其是诗歌本身的内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是文学传统继承与发展的结果。曲是由词演化而来的。词在发展初期,它饱含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的愿望甚至隐情。但是,词发展到晚期,由于词作家远离社会现实,作品的内容日趋空泛,题材日趋狭隘,又由于作家一味堆砌词藻,走上了形式主义的绝路。[1]再者,金元时期,随着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各民族在政治、军事上的斗争,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2]辽灭金兴,金亡元起,北京成了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地区流行的语言,逐渐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的语言相融合,形成了新的语言体系,从而为金元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语言材料。[3]同时由于新词汇不断出现,双音、多音词日渐增多,而宋词的格律对变化着的语言,已成了一种严重的束缚。加上南北语言声调的差异,方言俗语的迥别,由北方首先产生元曲这样一种新诗体就成为一种势所必然。[4]

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是由元代的社会现实所决定。在蒙古贵族统一和统治中国的90年间,他们对汉族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制度,科举考试废而不行70余年。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地位顺序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匠、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形态下,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人依附蒙古贵族,追求荣华富贵;一部分不做元朝的官,苦闷彷徨,隐居民间,过着贫苦的生活,抗议民族压迫,表现出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元代的特殊社会形态,也动摇了旧有的精神意识,传统的习惯和信仰,加上城市经济的发达,外来文化的影响,使文学从旧的思想和束缚中获得了解放与发展的新契机,被正统文学轻视的市民文学,以新的形式和精神,茁壮地发展起来,成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力量。

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两种。

小令也叫“小叶儿”,是独立的只曲,每首只有一段,很像一首单调的词,也有点像句式参差不齐的小诗。如白朴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套曲(又叫散套或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只曲联缀而成的“组曲”。套曲少则两曲,多而二三十曲,没有定数的限制,但必须一韵到底。套曲在体制上的灵活变化弥补了小令表情达意相对单调的不足。

散曲和词都是长短句,词“调有定格”,曲有“正谱”。可是,散曲不像词那样严格要求“字有定数”,可以极尽长短句变化之能事,允许作者在正谱范围内加入“衬字”。所谓“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数字之外所增加的字。衬字不受格律的限制,即不讲平仄,不拘字数。它的作用,或者是补足语义,或者是加强声情,或者兼而有之。例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内《黄钟煞》中一节“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你子弟谁教钻人他锄不断砍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其中加点的字,便是衬字。若去掉这些衬字,这支曲子便黯然失色了。

散曲的用韵和词的用韵也有所不同。曲用韵较密,几乎是句句用韵,而最大的特点是平韵、仄韵可以互押。不论小令还是套数,都是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即使篇幅较长的杂剧,一折也只能押一个韵部的字。而词则要求“韵有定声”。词中如用平韵,则全词皆平;若用仄韵,则全调皆仄;若用平仄二韵,则必须换韵。相对来说,散曲的用韵走的是一条自由之路。

散曲体裁在句子长短变化和押韵上的解放,使作者可以写得更加生动活泼,曲尽其妙,同时使音调节奏富于变化,浅唱高歌更为悦耳。所以说,散曲不仅为众多文人——作者所热爱,也为广大群众乐于欣赏。

这个“新契机”指的是()。

A.蒙古贵族的统治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制度。

B.一部分知识分子对黑暗统治不满和忧国忧民。

C.旧有的精神意识被动摇,传统的习惯和信仰,加上城市经济的发达,外来文化的影响。

D.被正统文学轻视的市民文学茁壮地发展起来。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