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几年,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从神州九号、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嫦娥探月工程开展,我国做到了上“九天揽月”,实现了一个接着一个飞天梦。某校高二(6)班就此开展探究活动。
材料一2013年6月13日,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号飞船于13时18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成功,以每秒7.9公里的速度在太空中比翼双飞。同学们通过走访得知,“神舟”飞船飞天会受很多因素制约,天体运行轨道、航天器的轨道要求、测控通讯、气象条件等。
材料二同学们通过上网查阅知道,我国为探索太空奥妙,把太空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期阶段。“绕”——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首次实施中国人的绕月探测,是为一期工程;“落”——嫦娥二号、三号、四号卫星陆续出发,在2013年前后,实现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并开展月基天文观测,是为二期工程;“回”——2020年前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采集关键样品返回地球,是为三期工程。
材料三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同学们为了扩大人们对飞天梦的宣传,准备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
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国探月工程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参考答案:
实践具有客观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上升性,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去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中国探月工程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本题的切口不大,直接考查学生对认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首先明确认识论包括的具体知识点;其次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二中关于中国探月工程的相关表述,从中找出关键性语句以确定答题的具体方向。本题材料中“我国为探索太空奥妙,把太空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期阶段”,体现了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历史性等特征;本题材料中“我国的太空探月工程并不能一步到位,而要分为‘绕’、‘落’、‘回’三期阶段”,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说明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