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海南杂忆   矛盾

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无去路。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角”。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等:这哪里是“天涯”?

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扑打着岩根。我们当时说笑话:可惜我们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这些怪石头,叫我想起题名为《像耳山》的苏东坡的一首五言绝句: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

我翻阅过《道光琼州府志》,在“谪宦”目下,知谪宦始自唐代,凡十人,宋代亦十人;又在“流寓”目下,知道隋一人,唐十二人,宋亦十二人。明朝呢,谪宦及流寓共二十二人。这些人,不都是“补天遗”的“道旁石”么?其中有大名震宇宙的李纲、赵鼎和胡铨。这些名臣,当宋南渡之际,却无缘“补天”,而被放逐到这“地陷东南”的海岛作“道旁石”。千载以下,真叫人读了苏东坡这首诗同声一叹!

经营海南岛,始于汉朝。大概从唐朝开始,这块地方被皇帝看中了,作为放逐罪人的地方。可是宋朝更甚于唐朝,宋太宗贬逐卢多逊至崖州的诏书,就有这样两句:“特宽尽室之诛,止用投荒之典。”原来宋朝皇帝把放逐海南岛视为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你看,他们把这个地方当作怎样的“险恶军州”!

只在人民掌握 * * 以后,海南岛才别是一番新天地。兴隆农场是归国华侨经营的一个大农场。以前这里没有的若干热带作物,如今都从千万里外来这里安家立业了。正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却不是“道旁石”,而是真正的补天手了!

我们的车子在公路上扬长而过。时令是农历岁底,北中国的农民此时正在准备屠苏酒,在暖屋里计算今年的收成、筹划着明年的夺粮大战吧?但是眼前,这里,海南,我们却看见一望平畴,新秧芊芊,嫩绿迎人。这真是奇观。

还看见公路两旁,长着一丛丛的小草,绵延不绝。这些小草矮而丛生,开着绒球似的小白花。我忽然想起明朝正统年间王佐所写的一首五古《鸭脚粟》了。我问陪同我们的白光同志,“这些就是鸭脚粟吗?”

“不是!”她回答,“这叫飞机草。刚才路旁就有鸭脚粟。”我问鸭脚粟今作何用,

“不是!”她回答,“这叫飞机草。刚才路旁就有鸭脚粟。”我问鸭脚粟今作何用,

她说:“喂畜牲。可是,还有比它更好的饲料。”我说,明朝时候,老百姓把它当作粮食。

然而,王佐还有一首五古《天南星》:

君有天南星,处处入本草。夫何生南海,而能济饥饱。八月风飕飕,闾阎菜色忧。南星就根发,累累满筐收。

这就是说,老百姓所得,尽被搜刮以去,不但靠鸭脚粟过活,也还靠天南星。怪不得王佐在诗的结尾用了这样“含泪微笑”式的两句:

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

1963年5月13日

14.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6分)

15.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4分)

16.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是“含泪微笑”式的,为什么?(4分)

17.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8分)

答案

   14. ①“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无去路,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

②“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

15.“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被弃置不用的人才。

“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补放逐的古代名臣。

16.天南星本是一种草药,当地老百姓无以为生,拿它充饥,情状悲惨。王佐似乎赞美了天南星是海南独有的“美产”,但实际上是对搜刮百姓行为的反讽。

17.古代的海南岛被当作险恶之地,流放到此的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人民掌握 * * 之后,海南岛成为新天地,归国华侨在此安家立业,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

古时候老百姓把鸭脚粟、天南星当作粮食,生活很悲苦;现在的农民用它喂畜牲,且有比它更好的饲料。

14.无

15.无

16.无

17.无

解答题
论述题

材料一:2010年3月9日下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说,“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审议22件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草案,通过14件;作出2项决议;听取审议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4个工作报告,听取审议1个专题调研报告、1个跟踪检查报告;检查3部法律实施情况;办理代表提出的议案518件;决定批准我国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协定以及加入的国际公约7件;还批准任免一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人民当家作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新贡献。”

材料二:2010年两会,人大工作报告高调重申“质询权”。吴邦国委员长提出,“今年我们将选择人大代表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汇报,依法请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答复问题。”人们希望,被唤醒的“质询权”能在改善民生上更有作为。

材料三:根据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每96万农村人口选举1名全国人大代表,每24万城市人口选举1名全国人大代表,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4∶1。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认真梳理代表议案建议、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形成选举法修正案草案。并在2009年10月将初审草案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意见。(18分)

(1)简述材料一体现了哪些与我国政体相关的知识?(8分)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认识。(4分)

(3)结合材料三论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意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