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讯社之一法新社文章称,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关注中国动荡的20世纪。他的作品带有政治意义,有着黑色、愤世嫉俗的幽默感。作品背景包括辛亥革命、抗日和中国内部的斗争等。这表明
①文学世界是创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文学创作是人脑脱离客观原型的主动创造
③文学创作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④文学创作是意识能动改造世界的具体形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题目分析:先看题枝选项,排除表述错误的,为答题扫去一定障碍。①中认为文学是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文学是人的思想的一种表达,但也是从客观存在的物质中获得的,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指意识不能脱离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该观点正确;再看②,②的观点与①刚好相反,认为人的意识可以脱离物质,先排除;③强调人的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表述正确;
④表述错误,文学是意识能动认识世界的形式,而非改造;这样一来,本题答案也就出来了,无需再阅读题干。
点评:本题不需阅读题干,仅凭选项的排除便能选出答案,故本题难度不大;但需要考生对意识的知识有准确的理解。对于意识我们不妨看看它的相关知识: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l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1、○2)
l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1、○2、○3)
l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l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l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对于这些知识点望考生重点记忆理解,在应对各类题目时,做到用知识点套题干,游刃有余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