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患者,女,31岁,农民。

主诉:口腔反复溃疡10年,复发1个月未愈。

现病史:10年来,口腔内时常长溃疡,最初偶有发作,10余日可以愈合,多发生在嘴唇、舌尖等部位的黏膜。近几年病情加重,发作次数明显增加,且每次长达1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每次发作时可同时有1~2个溃疡,大多位于舌根或上颌后部,疼痛明显,甚为痛苦。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既往史:近年来由于口腔经常长溃疡,身体较弱,无其他慢性疾病,外阴无溃疡史,皮肤无针刺后出现脓疱史。个人无特殊嗜好。

检查:舌尖部可见约1.5cm×1.5cm圆形溃疡(图4-16-5),表面有少许灰白色膜状物,扪之稍硬,周围黏膜明显增生肿胀,呈叶瓣状,高出黏膜表面。双侧颊黏膜可扪及多个硬结,无压痛。

46牙龈退缩约1mm,牙龈微红,牙周袋5mm,根分叉水平探诊颊舌相通,不松动。X线片示46远中牙槽骨水平吸收达根中部,根分叉区低密度影(图4-16-6)。

47缺失,牙槽黏膜无异常。

病例分析

1.主诉疾病的诊断、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

2.非主诉疾病的诊断和诊断依据。

3.主诉疾病的治疗原则。

4.全口其他疾病的治疗设计。(病例题)

答案

参考答案:

1.诊断

(1)主诉疾病的诊断:重型阿弗他溃疡。

(2)非主诉疾病的诊断:46根分叉病变(Ⅲ度);牙列缺损(47缺失)。

2.主诉疾病的诊断依据

(1)患者较年轻,疼痛较重。

(2)溃疡大而深,单个发生,周边红肿隆起,边缘整齐清晰外形不规则,基底较硬。

(3)病程较长。

(4)留瘢痕,有组织缺损。

3.非主诉疾病的诊断依据

(1)46牙龈退缩约1mm,牙周袋5mm,根分叉水平探诊颊舌相通,不松动。X线片示46远中牙槽骨水平吸收达根中部,根分叉区低密度影。

(2)47缺失,牙槽黏膜无异常。

4.主诉疾病的鉴别诊断与创伤性溃疡、结核性溃疡、坏死性唾液腺化生和癌性溃疡的鉴别(表4-16-1)。

5.主诉疾病的治疗原则

(1)局部治疗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愈合为主。临床可选用药膜、软膏、含漱液或0.5%盐酸达克罗宁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2)全身治疗以对因治疗、控制症状、减少复发、促进愈合为主要原则。该病例可酌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6.全口其他疾病的治疗设计

(1)46植骨、引导再生术。

(2)47义齿修复。

【病例得分与失分要点】

1.在诊断方面错误较少,但是有误诊,如诊断为创伤性溃疡、结核性溃疡或癌性溃疡等。

2.诊断依据的答题中失分主要原因

(1)未答无自限性和愈后留瘢痕。

(2)未答患者较年轻,疼痛较重。

(3)也有没答病程较长和有组织缺损。

3.鉴别诊断方面主要是与需鉴别的疾病列举不全。

4.在答治疗原则方面基本上是满分,但是由于误诊就会答手术切除等错误治法。

5.非主诉疾病的诊断易忽略46根分叉病变的分度,如Ⅲ度。在治疗上仅答翻瓣手术是不完整的。

阅读理解与欣赏

植物睡眠之谜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醣体,白天配醣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醣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醣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醣体,在夜晚配醣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会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植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1.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2. 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 ]

A.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

B.达尔文指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

C.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

D.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可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

3.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醣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

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