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1)已知某溶液中只存在OH、H+、NH4+、Cl四种离子,某同学推测该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顺序可能有如下四种关系:

A.c(NH4+)>c(Cl)>c(OH)>c(H+)      B.c(Cl)>c(NH4+)>c(OH)>c(H+)

C.c(Cl)>c(H+)>c(NH4+)>c(OH)      D.c(Cl)>c(NH4+)>c(H+)>c(OH)

①若溶液中只溶解了一种溶质,该溶质的名称是         ,上述离子浓度大小顺序关系中正确的是(选填序号)            

②若上述关系中C是正确的,则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③若该溶液中由体积相等的稀盐酸和氨水混合而成,且恰好呈中性,则混合前c(HCl)(填“>”、“<”、或“=”,下同)      c(NH3·H2O),混合后溶液中c(NH4+)与c(Cl)的关系c(NH4+           c(Cl)。

(2)在25℃条件下将pH=11的氨水稀释100倍后溶液的pH为(填序号)       

A.9          B.9~11之间          C.11~13之间          D.13

(3)25℃时,向0.1mol/L的氨水中加入少量氯化铵固体,当固体溶解后,测得溶液pH减小,主要原因是(填序号)               

A.氨水与氯化铵发生化学反应;   

B.氯化铵溶液水解显酸性,增加了c(H+);

C.氯化铵溶液水解显碱性,降低了c(H+);

D. 氯化铵溶于水,电离出大量铵根离子,抑制了氨水的电离,使c(OH)减小;

答案

(每空2分,共14分)

(1)① 氯化铵(2分,写化学式不得分),   D (2分)

② NH4Cl和HCl (只写其中一个不得分,2分)

③ <(2分) ,   = (2分)

(2)B(2分)     

(3)D(2分)

题目分析:(1)①溶液中只存在OH-、H+、NH4+、Cl-四种离子,可能为NH4Cl溶液,因NH4+水解而显酸性,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Cl-)>c(NH4+)>c(H+)>c(OH-),故答案为:氯化铵;D。

②c(Cl) >c(NH4+),说明除了NH4Cl,还有HCl,故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NH4Cl和HCl。

③因NH4Cl水解呈碱性,故混合前c(HCl)<c(NH3·H2O)。溶液呈中性,故c(NH4+)=c(Cl)。

(2)弱碱是部分电离,没有强碱碱性减弱的多,故B是正确的。

(3)氨水中加入少量氯化铵固体,弱电解质的电离逆向移动,碱性减弱,故选D。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盐类的水解、弱电解质的电离以及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题目难度较大,注意把握盐类的水解以及弱电解质电离的特征,把握比较离子浓度大小顺序的方法。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文人画的艺术境界是痴狂,这个论断似乎不怎么新鲜,但是,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与西方艺术家的痴狂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中国文化的早期,就将痴狂当作一种智慧的表现。从人文的角度看,最早的狂人要推接舆。这位狂者的特点,一是看破世事,二是语发真情,三是独往独来,我行我素。从后人对这些典籍的注释来看,皆认为是先贤借狂人之语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观念。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将狂夫之言之行看做是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以至于后代不管什么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对“狂狷之行”、“狂夫之言”都采用了容忍甚至予以关注的态度,造成了中国两千年文明史对狂人狂言的一种特殊认识:太聪明会致狂,所谓大智若愚。而愚者狂人之言行是客观真理的显现。从接舆到《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完整塑造出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狂”的寄情达意功能——“狂"所具备的种种特质,与艺术创作的规律无不息息相通,因而十分自然地引入了艺术领域。

由于狂言狂行能够得到社会的宽容与保护,所以艺术家就容易选择“狂”的艺术语言,隐晦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狂”就成为一种风尚。嵇康与阮籍两位狂士之别,关键是一个“佯”字上,这就是生存的智慧,正所谓“疯狂乃机变之一道"。魏晋之后,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格。或者说,他们的狂言狂行就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

我们再看,由于艺术创作主体的痴狂风格,就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中国古典艺术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乃至大草、狂草。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乃至大写意、泼墨大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

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于非理性的“痴狂”持有否定态度。米歇尔·福柯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好,他说:“希腊的理性没有反对命题。”中世纪以来,“癫狂”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罪恶”,因此对精神病采取隔离、驱逐的残酷手段。到了l7世纪中叶,排斥的态度就更加激烈起来,笛卡尔的哲学占据主导地位,确立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癫狂被视为非人性的东西。

同普遍的艺术风尚相同,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俗”终。不狂而名之为狂的画家,为了向社会宣称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常常自称为“狂”。就说“扬州八怪”吧,其实他们一点也不怪,不狂,这些文人画家开始具备专业画家的性质,他们还要进行书画交易,借此为生。“痴狂”进入世俗化阶段,它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稳定下来。一方面,艺术家从事艺术而不必为此而发疯;另一方面,具有疯狂艺术个性的作品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来,满足欣赏者那种歇斯底里的情绪。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在中国,人们对狂夫之言之行都采用了容忍的态度,那是因为当年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将狂夫之言之行看做是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

B.扬州八怪”一点也不怪,不狂,他们的“狂言狂行”已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

C.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格。

D.在中国古典的艺术创作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E.从楚狂接舆、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到嵇康与阮籍,他们完整塑造了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

小题2: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狂人虽有真伪之别,但他们都一样会语发真情,道破真理。

B.l7世纪中叶的西方,理性是至高无上的。

C.文中引用米歇尔·福柯话是想说明,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非理性的“痴狂”持否定态度。

D.欣赏者歇斯底里的审美情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疯狂艺术个性作品的产生。小题3:文中说: “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 ‘俗’终。”请分别解释这“痴狂之雅”与“痴狂之俗”的具体内涵。(4分)

小题4:根据文意,简要说明中西方文化看待“痴狂”的根本不同。(4分)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