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精神(节选)
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往往更大、更深远。
从总体来看,中华文化的特点有哪些呢?
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概括地说,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中国虽然也有宗教和神学,但宗教和神学没有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没有国教,没有教皇,更没有宗教裁判所。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非凡贡献的人。所以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人文精神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些道德素质,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就是圣贤。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在众人之中又以圣贤为中心,只要认真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这是中华文化十分可贵的内容。
中华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已经成为至理名言。至于公和私的关系,应以公为先;人和己的关系,应以人为先,正如孔子所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荀子认为人能从事有秩序的伦理生活,所以才能驾驭自然物,个体也得以生存和发展,因而维系群体利益就成为一种美德。
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的本义是声音相应,也就是声音的和,引申为和谐、和平、和畅、中和、融和、祥和等意义。“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中华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人类虽然是万物之灵,但不要做大自然的掠夺者。不仅如此,还应当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进而达到内心的和谐。“和”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和人的关系中,便是注重和睦相处,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多元一体的中 * * 本身就是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
中华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整体思维。《周易·系辞下》提出“三材之道”,视天地人为一整体,认为宇宙中种类事物都存在普遍联系,彼此相互影响。人们应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以相感相通和相生相克的整体思维,考察自然现象的性能及其变化过程,从而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化学、地理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华文化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自强不息并不是自我封闭。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化的品格。中 * * 敢于、乐于和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节选自《语文》必修4附录《中华文化精神》,有删略)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