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麻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但到了明朝时期,随着棉花的种植推广到全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导致麻纺织业受到冲击,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

阅读理解与欣赏

原谅

       ①在上海的一家餐馆,负责为我们上菜的那位女侍,年轻得像树枝上的一片嫩叶。她上菜时笨手拙脚,让我老是担心她可能会把盘子里的汤汁转化成我的洗澡水。我的第六感居然没有“辜负”我。

       ②捧上蒸鱼时,盘子倾斜,腥膻的鱼汁鲁鲁莽莽地直淋而下,泼洒在我的皮包上。我本能地跳了起来,(A)阴霾的脸变成欲雨的天。这皮包,是我在意大利买的,极好极软的牛皮,不能洗涤,是我心头的最爱。

       ③可是,还没等我发作,(B)我亲爱的女儿迅速站了起来,以旋风般的速度快步走到女侍身旁,露出了极其温柔的笑脸,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不碍事,没关系。”女侍如受惊的小犬,手足无措地看着我的皮包,嗫嚅地说:“我,我去拿布来抹……”,万万想不到,女儿居然说道:“没事,回家洗洗就干净了。你去做工吧,真的,没关系的,不必放在心上。”女儿的口气是那么的柔和,倒好似做错事的人是她。这时,女侍原本绷得像石头一般的脸,慢慢地放松了,她细声细气地说了声“对不起”,便低着头走开了。

       ④我瞪着女儿,觉得自己像一只气球,气装得过满,要爆炸,却又爆不了,不免辛苦。女儿平静地看着我,在餐馆明亮的灯光下,我清清楚楚地看到,她大大的眸子里,竟然闪着一层薄薄的泪光。这样一来,我不怒反惊了:我这女儿,到底怎么啦? 

       ⑤当天晚上,返回旅馆之后,母女俩齐齐地躺在床上,她这才亮出了葫芦里所卖的药。

       ⑥在伦敦三年,为了训练她的独立性,大学的假期里,我们不让她回家,让她自行策划背包旅行,也希望她在英国试试兼职打工的滋味儿。活泼外向的女儿,在家里十指不沾阳春水,粗工细活都轮不到她,然而,来到人生地不熟的英国,却选择当女侍来体验生活。

       ⑦第一天上工,便闯祸了。

       ⑧她被分配到厨房去清洗酒杯,那些透亮细致的高脚玻璃杯,一只只薄如蝉翼,只要用力稍稍重一点,便会分崩离析,化成一堆晶亮的碎片。女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好不容易将那一大堆好似一辈子也洗不完的酒杯洗干净了;正松了一口气,没有想到身子一歪,一个踉跄,撞倒了杯子,杯子应声倒地――“哐啷、哐啷、哐啷……”,连续不断的一串又一串刺耳的响声过后,酒杯完全化成了地上闪闪烁烁的玻璃碎片。 

       ⑨“妈妈,那一刻,我真有堕入地狱的感觉,”女儿的声音,还残存着些许惊悸:“可是,您知道领班有什么反应吗?她不慌不忙地走过来,搂住了我,说:‘亲爱的,你没事吧?’接着,又转过头去吩咐其他员工:‘赶快把碎片打扫干净吧!’对我,她连一字半句责备的话都没有!”

       ⑩“又有一次,我在倒酒时,不小心把鲜红如血的葡萄酒倒在顾客乳白色的衣裙上,好似刻意为她在衣裙上栽种了一季残缺的九重葛。原以为她会大发雷霆,没想到她反而安慰我说:‘没关系,酒渍嘛,不难洗。’说着,站起来,轻轻拍拍我的肩膀,便静悄悄地走进了洗手间,不张扬,更不叫嚣。我站在那儿,________________。”

      女儿的声音,充满了感情:“妈妈,既然别人能原谅我的过失,您就把其他犯错的人当成是您的女儿,原谅她们吧!”

      此刻,在异乡异国的夜里,我眼眶全湿。

      圈点评注:(A)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为句中框定的词语作注。阴霾: 

                        (B)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画线句。 B句:

1、文中围绕“原谅”写了三个故事,分别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女儿在英国当女侍时,不小心打碎了很多酒杯,却得到了领班的原谅。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按照要求,在“圈点评注”栏内,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词语和句子作批注。

      A:阴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⑩段写道:“我站在那儿,……”请根据你对上下文的理解,描写“女儿”此时复杂的心理。

     我站在那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见解和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全文,相信你对‘原谅”有了更深刻的感晤,请仿照示例再写一个句子表达你的理解。

      示例:原谅是一种品质,原谅他人的人,消除了自己的烦恼,获得的是心灵的升华。

                原谅是____________,原谅他人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一)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二)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矣。”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选自《左传·秦晋崤之战》)

(三)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公访诸蹇叔——访:咨询,征求意见

B.勤而无所,必有心——悖:错误

C.非利害深秦穆之心——中:符合

D.能若是乎——讵:岂,难道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秦伯,与郑人盟

  烛之武出秦穆公

B.必死是,余收尔骨焉

  道芷阳

C.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

D.失其所,不知

  相之久也,相信之深也

3.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夫人之力不及此

  斯人,吾谁与归

B.杞子自郑使告

  燕王拜送

C.劳师袭远,非所闻也

  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

D.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臣壮也,犹不如人

4.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杞子作为秦国驻防在郑国的将领,拿到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之后,建议穆公里应外合消灭郑国,得到了穆公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秦穆公急于扩张的野心。

B.蹇叔认为,千里奔袭,容易泄漏消息,疲惫之师也难以取胜,指出师出必败,并预测出遭晋军伏击战败的地点,然而秦穆公利令智昏,坚持进军郑国。

C.吕祖谦认为,当年秦穆公为了与郑国结盟甚至不惜和晋国把关系闹僵,而现在又对郑国发动战争,看似前后矛盾,实则本质相同,那就是出于对秦国利益的考虑。

D.吕祖谦指出,秦穆公是个利欲熏心的政治野心家,一旦有人开出比烛之武更诱人的条件,他就会立刻和烛之武翻脸断交,全然不顾两人多年的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