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材料一: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下,食品安全法曾被公众寄予厚望。《食品安全法》自2008年公布草案,经历多次再审。因中间经历了三鹿奶粉事件,直到2009年2月28日,跨越两届常委会、经历了四次审议的食品安全法,才以一个“相对完美”的状态高票通过。近年来,各地又不断曝出镉大米、毒生姜等新的食品安全事件,网购食品成为潮流、婴幼儿食品质量问题频发。“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影响和制约我国食品安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去年10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布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向公众征求意见。公众对该法的关切程度亦非常之高,社会各界共提出5600多条修改意见,有效文字总计84万字。

材料二:相关法律演变

材料二是如何体现实践和认识关系的?

答案

参考答案: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食品安全法》的每次修改都是在实践推动下产生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实践的发展,食品法律法规的局限性不断暴露,推动了认识的不断发展。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真理。

④认识的发展具有无限性、上升性、反复性。在实践中,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不断增多,推动了认识和实践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包括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两个方面。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然后结合材料中《食品安全法》的修改和完善过程具体分析,实现原理与材料的一一对应。

考点:唯物论、认识论

单项选择题 B1型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