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以下关于电子政务系统安全架构的叙述,回答问题1至问题3。

博学公司通过投标,承担了某省级城市的电子政务系统,由于经费、政务应用成熟度、使用人员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该系统计划采用分阶段实施的策略来建设,最先建设急需和重要的部分。在安全建设方面,先投入一部分资金保障关键部门和关键信息的安全,之后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分两年逐步完善系统。因此,初步考虑使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病毒扫描、安全扫描、日志审计、网页防篡改、私自拨号检测、PKI技术和服务等保障电子政务的安全。

由于该电子政务系统涉及政府安全问题,为了从整个架构上设计好该系统的安全体系,博学公司首席架构师张博士召集了项目组人员多次讨论。在一次关于安全的方案讨论会上,谢工认为由于政务网对安全性要求比较高,因此要建设防火墙、入侵检测、病毒扫描、安全扫描、日志审计、网页防篡改、私自拨号检测系统,这样就可以全面保护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王工则认为谢工的方案不够全面,还应该在谢工提出的方案的基础上,使用PKI技术,进行认证、机密性、完整性和抗抵赖性保护。

对于复杂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在不同阶段都有很多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注意,既有技术因素阻力,又有非技术因素阻力。请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用200字以内文字,简要说明使用PKI还存在哪些重要的非技术因素方面的阻力。

答案

参考答案:

对于复杂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在不同阶段都有很多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注意,既有技术因素阻力,又有非技术因素阻力。而在网络安全的设计与实施方面,同样也会遇到非技术因素的阻力。对于PKI技术来说,其非技术因素的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相对国外而言,我国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的制定起步较晚。虽然发展到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仍然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例如,我国还缺少有关电子政府安全保障的专门法规、政策以及地方性法规和政策,难免导致法规执行的针对性不强。另外,在法规的执行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存在着执行不力的情况。

(2)使用者操作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也明显晚于发达国家,大部分人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加上PKI所引入的数字签名、密钥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较复杂、费解的操作。很容易出现用户不会用,甚至可能会因没有妥善保管密钥、证书而引发的非技术问题。

(3)使用者心理接受程度问题:政府大部分的公务员都还是比较习惯于纸质材料、亲笔签字的习惯,一时还无法接受电子式签名的形式,这也会给推行PKI及数字签名带来巨大的阻力。

解析:

该问题是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要求考生能够对实施PKI时会遇到的非技术因素方面的阻力有清晰地认识,并简要地做出描述。

问答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1~3题。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1.作者把王若虚的改文与《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对举,通过比较分析,令人信服地阐述了什么道理?以下所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

B.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C.文字的细微差别,应该玩索一番。

D.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2.统观整个语段,作者所要论证的观点是(     )

A.既是咬文嚼字,则必锱铢必较。

B.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C.咬文嚼字,实质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D.过简则必失原汁原味。

3.从上面语段中,我们获得哪些道理和启示?以下所说不符合原文旨趣的一项是(     )

A.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思想情感表现的高下。

B.咬文嚼字的实质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C.乱改别人的文章必将遭人讥讽,贻笑大方。

D.选取典型材料阐释道理才令人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