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这些说明:()
A.唐太宗从善如流有良好的帝王素质
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
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
D.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 由于尚书令抓执行,权利很大,加上唐太宗曾任此职,所以自他以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由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 侍中一般号称“左相”,中书令一般号称“右相”,“左右相”之上的“真宰相”,通常是尚书省的左仆射或其他官员,加上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意思是会同中书省和门下省三品以上的官员,平核文件和事务。由材料可知,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三省六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