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材料一   雅典伯利克里时期选民在城邦总人口中的比重

材料二   英国选举权的改革年表

时间情况或改革措施
1832年在市镇中,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房户主和年付10镑以上房产租税者,在郡乡中,年付10镑田土租税的六十年长期田地租用者、年付50镑田土租税的短期田地租用者及年付2镑地税的自有土地者皆享投票权。
1884年无论是在郡和自治市,每年只要有10英镑价值的任何土地或住房的人即有选举权
1918年英国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
1969年凡是年满18周岁的英国公民,不分男女,都有权参加下院的选举
材料三   美国选举权的改革年表

时间情况或改革措施
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有选举权的)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指黑人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自由人总数……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
1920年国会批准第19条修正案,赋予妇女选举权
1970年国会批准1869年提出的第15条修正案,赋予各种种族肤色公民平等的选举权
1971年通过第26条修正案,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获得选举权
材料四   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

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           

——据(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五 至1949年9月21~30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

北平群众聚集在 * * 新华门前,热烈庆祝会议的召开。毛 * * 指出:“现在的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占90%是哪些人? (4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近代以来,英美两国选举资格的规定有怎样的变化?(4分)

(3)据材料二、三、四选举资格规定的变化,反映了近代民主政治演变有怎样的趋势。(2

分)

(4)据材料五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实行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

20世纪50年代,我国有哪三项民主政治制度?(2分)

答案

(1)外邦人、妇女和奴隶等。(4分)

(2)变化:英国财产资格的限制逐渐降低到完全取消。美国黑人、印第安人等有色人种从

没有或没有与白人平等的选举权到与白人拥有平等的选取权。英美两国妇女从没有选举权到

拥有选举权。(6分)

(3)少数人的民主逐渐变为多数人的民主。(4分)

(4)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项民主政治制度: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

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

本题考查了从古至今民主制度的演变情况,特别是选举权的变化——限制越来越少

直到取消限制。其中第一问主要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第二问主要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

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三问考查学生归纳能力,要求学生能正确指出发展趋势;第四问主要考

查了我国建国初期的民主制度建设情况。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回答问题。

                    [甲]

  可怜的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轮到我背书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儿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乙]难忘的一躬

  上初三的时候,人气最高的是语文课老师孙老师。他不但课讲得有特色,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最叫人难忘的是每堂课在班长喊起立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后才正式上课。

  孙老师最讲信用,答应我们什么事,他总会做到。时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孙老师所说、所做的几乎成了我们的行动中考前几天的一个下午,第三节课是语文辅导课。

  上课铃打响,进来的却不是孙老师,而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

  “同学们,孙老师有点事,不能来上课了。不过他让我转告大家,放学前后,他一定赶回来。把大家的课补上去。”

  那时我们还小,谁也没去想孙老师会有什么事,也没有人想到去问,但大家都认为,孙老师到时一定会来上课的。

  放学的铃声响了,孙老师还是没有来。

  大家谁也没有动,因为同学们都相信,孙老师一定会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教室外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一刻钟过去了,不少家长走进教室领孩子,但没有同学走:

  “孙老师说了,他一定会回来的。”

  家长们只好退出去,静静地在教室外面等。

  校长过来了。他轻声地告诉大家,一个小时前,孙老师的家属出了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孙老师可能不会回来了。大家可以回家了。

  不少家长再次走进教室领孩子,但依然没有人动。同学们还是认为,孙老师说过他会回来,他就一定会回来的。

  教室里正因家长劝孩子回家而出现骚动时,孙老师的身影出现了。他来不及擦掉额头的汗水,就向依然在教室外的家长深深地鞠了一躬,连连说了几个“对不起,请多原谅”。然后,他走进教室,又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今天就不必起立了,我们直接上课。”

  教室内外静得出奇。

  孙老师平静地讲完了准备的课程,再次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还有点事,有什么不明白,明天继续。”

  然后,对着教室外的家长们,孙老师又是深鞠一躬:“给你们添麻烦了,请多原谅。”

  不一会儿,他的身影消失在了全体同学和家长的目光中。

  中考后我们才知道,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

  同学们泣不成声。

  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我一直把孙老师那几个抱歉的鞠躬作为衡量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成为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贵的财富……(选自《中国教师报》,有改动)

1.[甲]文中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感情,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乙]文中的孙老师“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说“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将孙老师比作“活教材”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虽然时代背景不同,国籍不同,但都写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两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或孙老师的一个学生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请结合上文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表现心理活动的文字。(3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