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论述题

背景材料:“多难兴邦”。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特大地震,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灾难发生后,受灾地区高度重视并迅速启动了紧急预案,温 * * * * 和胡 * * * * 等领导亲临抗灾第一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青海省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震保民生、促春耕工作。

(1)依据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 * * 精神的作用。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中 * * 精神的?

答案

参考答案:

(1)抗震救灾的实践表明,中 * * 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 * * 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 * * 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 * * 之魂。

(2)①在大灾面前,国人表现出直面各种风险和灾害,团结一致、同舟共济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肩负起兴亡之责,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中爱国主义的核心。

②抗震救灾中,中央的迅速反应、坚强领导,全民感同身受、奋力抗灾,体现了民族精神中团结统一的精神。

③抗震救灾中,面对重重困难,广大灾民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传承了中 * * 勤劳勇敢的优秀品格。

④面对灾难,广大灾民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努力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体现了民族精神中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寒山寺

谢宗玉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传这诗是晚唐诗人张继在秋闱落第后夜泊姑苏所作。二十几年来,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对于我这才华平庸的愚人来说,风雨相伴的自然多是失意,而每每失意之时,我必会反复吟咏此诗,把诗中的一切景致都看做是哀婉的象征。就算偶有疏狂偷欢之时,但只要一面对残月、啼鸦、寒霜、寺庙、渔火,或者是恰逢夜半,甚至是看到姑苏这个词,我都会立刻陷于一种莫名的凄婉之中。

  浸淫在这种意境中久了,竟是不想出来,就当在参一种苦禅,浮世的种种功利声名都幻成了过眼烟云,而心灵在这种冷冽清远的意境中也变得透明纯粹起来。

  正因为这样,多年来,我一直有一种参拜寒山寺的意愿。后来终于在世纪末最后的那个月,那个名副其实的“夜半”,我去了寒山寺。那时的心情呢,更有一种万事皆空的感觉,那时我刚从医院的手术刀下出来。

  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的呢?

  想象中的寒山寺一定是在一座山上,山上有古树参天,冷石嶙峋,一年四季,林石间都缥缈着隐隐雾气。

  但真实的寒山寺却在一处毫无坡度起伏的平地上。四周给一堵黄墙围着,附近不见一棵稍有古意的树。而寒山寺所以得名,只不过是寺中曾有一个老和尚叫寒山罢了。怪只怪自己的肤浅了。

  想象中的江枫渔火,一定是遥遥相对,江面很宽很阔。残月虽然西沉,但满天星斗倒影江面,夹杂着闪闪渔火,就算诗人以愁眉相对,也至少可以开阔心境和梦境罢。但谁知现实中的江面已经窄成了小河,驾舟其中,长篙在握,就可以点抵两岸。而且水流浑浊,根本映照不出星星和残月。所谓枫桥,也只是江南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拱桥。或者有些典故吧,不过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我要的是一些感观的东西。

  寺庙有名或无名,一般是以香客的多寡、香火的旺衰来判断。但寒山寺因诗出名,照例说应该保持清幽的诗意,寺庙中经年只有几个和尚,在闲扫落叶,清煮茗茶。可现实中的寒山寺,由于城市的扩建,已不再地处郊外,早与闹市杂合了。慕名而来的芸芸众生,不远千里赶来,把大把大把的檀香投入香炉,以求升官发财,福泽世代。殊不知寒山寺仅仅是失意文人参悟浮世苦味之地,前来寒山寺应该是乞求解脱功利,皈依清苦,而不是现在的这样啊!

  冒着醺眼的烟雾在寒山寺转了一圈,只有旁庭五百怒目而视的罗汉与我心有戚戚焉。面对满目俗人俗物,不怒目才怪呢。免去了听导游讲解《枫桥夜泊》的诗意,免去了排队敲寒山寺钟,免去了寺前留影的机会,我在唇角挣扎出一朵苦笑,然后嗒然离去。

  同车的一个陌生人看出了我的闷闷不乐,使笑道:“如果你是冲着那首诗而来,来是一种遗憾,不来是更大的遗憾。世事变化,沧海桑田,诗中的意境只存在诗人一刹那间的意念之中啊!”

  我心一怔,胸境顿时开阔。是的,假若诗人当年弃船宿寺,恐怕就写不出那份意境了,何况是千年后的我前来寻踪呢?既然现实中的寒山寺已充满了世俗杂气,我更应该珍惜心中那份圣洁的意境,以此来对抗俗世粗砺的创伤,就像久抿一杯苦茶,抿到最后,苦味渐失,清爽自然而来。

  原以为在寒山寺会碰上一些心仪心近之人,萍水相逢,便可呼酒买醉!然而没有。独宿姑苏,我只好举杯邀月了。万物皆异,唯月独古。酒到酣处,我恍惚听见“咣啷”一声,我猜,应该是那个叫张继的诗人随月光魂魄,从时空隧道中伸出手来,同我碰了一杯。(选自《新散文周刊》,有改动)

1.“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作者的心头为什么一直缭绕着这股意绪?这首诗对作者产生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的呢?”作者游览寒山寺,在哪些方面感到出人意料?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陌生人”的一席话,使“我心一怔,胸境顿时开阔”。作者从“陌生人”的一席话中领悟到了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话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又写到诗人张继,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

人类大约在10000年前,开始懂得种植作物和圈养牲畜,从而进入了农牧文明。但是,蚂蚁早在人类来到这个星球上1亿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种植蘑菇了,这种蚂蚁被称为“种植蚁”,它们专门在洞穴里,利用自己的粪便或者从树上拣来的废物,种植蘑菇,作为自己唯一的食物。还有一种蚂蚁,叫做“锯叶蚁”,它们能把绿叶切下来,咀嚼以后,令其发酵,就会长出可口的蘑菇,为了让蘑菇长得更大更好,工蚁还会利用自己排泄的液体,给蘑菇施肥。在它们的排泄物中,含氨基酸和酶,有助于帮助蘑菇分解叶里的蛋白质。
还有“收获蚁”,居住在干旱地区,它们几乎完全依靠吃植物的种子得以生存。它们的窝深达2米以上,构筑非常精巧,有房间可以起居,有仓库专门用来储存种子,还在种子上面堆放上一些石子或沙子,以保持通气和干燥。工蚁会把窝周围1~10米地方上的植物彻底清除干净,以便保证它们在运输植物种子时畅通无阻。在把种子运进仓库之前,它们总是把种子的外壳剥掉,以节约储存室的空间。
人类的农牧文明,是由农业和牧业两部分构成的,蚂蚁也有牧业。有些蚂蚁专门从蚜虫和角蝉等昆虫身上收集蜜汁,就像是人类饲养奶牛一样。为了保证食物免遭天敌伤害,这些能提供食物的昆虫,都受蚂蚁的严密看管和保护。有时候,它们甚至还为自己的“奶牛”建造避难所。在这些蚂蚁中,有一些工蚁,会甘当储存器和供应者,它们把吸取的液汁,贮存在自己的嗉囊里,把肚子撑得胀鼓鼓的,然后爬上蚁穴的天花板,吊在那里,一动不动,心甘情愿地做其他蚂蚁的食物吊桶。它们的肚子吃得如此之饱,如果一不小心从天花板上掉下来,就会摔得粉碎,一命呜呼。

第三段文字中的“食物吊桶”指的是( )。

A.能把食物吊到“天花板”上的桶

B.吊在“天花板”上的装蜜汁的桶

C.吊在“天花板”上贮满蜜汁的工蚁

D.吊在“天花板”上贮满牛奶的工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