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眼睛检查

答案

参考答案:

(1)眼睑:应注意眼睑皮肤、形状和运动,尤其有无上睑下垂、闭合障碍等。

(2)结膜与巩膜:检查时须将眼睑外翻,充分暴露结膜与巩膜。翻转上睑时,用示指和拇指捏起上睑中部边缘,嘱被检者向下看,此时轻轻向前下方牵拉,然后示指向下压迫睑板上缘,拇指将睑缘向上捻转,即可将上睑翻开。检查下睑结膜时,嘱被检者向上看,拇指置于眼眶下缘向下拉,即可将巩膜于下睑结膜显露出来。

正常结膜呈粉红色,检查时注意其颜色、充血、苍白、黄染、出血点等。正常巩膜为瓷白色,检查时注意有无黄染等。

(3)角膜:正常人角膜无色透明而有光泽。检查时用笔型手电由角膜斜方照射进行视诊,观察角膜光泽、透明度、有无云翳、白斑、溃疡、软化及新生血管。

(4)虹膜与瞳孔:注意观察虹膜的颜色、形状、纹理及清晰度,瞳孔检查非常重要,它可提供部分中枢神经的生命征象。检查时注意以下几方面。

1)瞳孔形状和大小:在一般光线下,正常瞳孔直径为3~4mm,两侧等大等圆。小于2mm为瞳孔缩小,大于6mm为瞳孔散大。

2)对光反射:用笔型手电从斜方照入瞳孔,观察瞳孔收缩情况。当光源照射受检瞳孔时,瞳孔立刻缩小,移去光源后迅速复原,称为直接对光反射;当光源照射一侧瞳孔时,对侧未受照射瞳孔也立刻缩小,称为间接对光反射(也称交感反射)。

3)调节与会聚反射(又称辐辏反射):嘱被检者注视1m远以外检查者示指,然后将示指迅速移近距眼球10cm左右处,正常反应是两侧瞳孔缩小,称为调节反射,重复上述检查,但示指缓慢移近被检者眼球,此时两侧眼球同时向内聚合,称为汇聚反射。

(5)眼球

1)运动检查:检查者与被检查者面对面相距50~60cm而坐,嘱被检者头部固定,检查者以示指为目标让被检者在6个方向上凝视,一般顺序是左→左上→左下→右→右上→右下。

2)眼球震颤检查方法:检查者嘱被检者头部不动,眼球随检查者手指(约离眼30cm)所示方向(垂直、水平)运动数次,观察眼球是否出现一系列有规律的快速往返运动。双侧眼球发生细小的有规律的来回摆动称为震颤。

(6)眼的功能检查:包括视力、视野、色觉检查等。

1)视力检查:检查远视力用远距离视力表,在距离视力表5m处能看清10行者为正常视力。

2)视野检查:即检查黄斑以外的视网膜功能,测定视野常用方法有面对面比对法及利用视野计法,作精确视野测定。

3)色觉检查:色觉检查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让受检者在距0.5m处读出色盲表上的彩色数字或图像,若在5-101s内不能读出,则按色盲表上的说明判断为某种色觉异常(色盲或色弱)。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下列关于《声声慢》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之一。当时诗人因国破家亡,流落异乡。全词抒写了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哀愁,情调哀伤凄苦。

B、叠词的运用是本词的一大亮点。开头连用七组叠字,声情并茂,把诗人哀愁忧伤、惆怅迷惘的内心感受和凄清寂寞的外在环境融为一体。

C、本词语言含蓄典雅。诗人选取了急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抒写内心的忧伤,似是信手拈来,实则精雕细琢。

D、全词借景抒情,透过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等景象, 表现诗人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

2、下列诗句与例句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C、凭阑拂袖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