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病例摘要:

丁某,女,农民,40岁。

患者1个月前受凉后感冒,服药后缓解(具体药物不祥),后反复出现感冒症状伴咽喉疼痛,去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给予消炎药物口服(具体药物不祥),效果不明显,于15天前出现颜面及下肢浮肿,未在意,于3天前症状明显加重,于昨日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肾病综合征",近3天来纳差,倦怠乏力,无黑便,24小时尿量约800ml,睡眠可。

查体:T36.5℃,P80次/分,R18次/分,BP130/80mmHg,颜面浮肿,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下肢重度浮肿,按之凹陷不起,舌淡红苔白腻,双脉细弱。

辅助检查:尿常规:尿蛋白(+++),潜血(++)。生化:白蛋白16g/L,24小时尿蛋白定量4.7g,胆固醇6.10mmol/L,三酰甘油2.23mmol/L均高。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相鉴别。

答案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以"颜面及下肢水肿"为主症,属于中医"水肿"范畴。患者外受风邪侵袭,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则眼睑及下肢水肿,子病及母,肺病及脾,脾虚失运,气不化水,以致下焦水邪泛滥,故下肢重度水肿,按之凹陷不起;脾虚运化无力,故纳差;脾主四肢肌肉,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故倦怠乏力;阳不化气,则水湿不行而小便短少。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弱属于脾虚湿困之征象,四诊合参,证属脾虚湿困证。本病病位在脾,病性为虚实夹杂,若治疗及时,预后可。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前1个月有感染史,①尿蛋白大于3.5g/d;②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③水肿;④高脂血症。

西医鉴别诊断:

好发于青少年,有典型皮肤紫癜,常于四肢远端对称分布,多于出皮疹后1~4周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水肿

中医证候诊断:脾虚湿困证

西医诊断:肾病综合征

中医治法:温运脾阳,利水消肿

方剂:实脾饮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茯苓15g;木瓜10g;木香10g;大腹皮10g;草果10g;干姜6g;炮附片6g(先煎);厚朴10g;炙甘草6g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

治疗总以改善临床症状、保护肾功能、减缓肾功能损伤为目的。

1.一般治疗:尽量卧床,应给予正常量优质蛋白饮食,保证充分的热量。

2.对症治疗:①利尿,排钾利尿剂和保钾利尿剂联合使用,防止出现钾离子的紊乱。②减少尿蛋白,使用ACEI。

3.免疫调节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

阅读理解与欣赏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注释:①相传项橐七岁时就曾难倒过孔子。
1.下面划线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其试臣,何叱乎 遽:急忙
B.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感到为难
C.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使:派…出使
D.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告知
2.下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
②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
③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④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
A.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相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不同。
B.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不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也不同。
C.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相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也相同。
D.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不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相同。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的是
[ ]
A.秦始皇派遣张唐到燕国去任相国,但张唐曾带兵攻打过赵国,他觉得赵国一定会怨恨自己,对自己不利,所以以此为借口推托。
B.张唐不敢去,吕不韦虽然心里不快,但没也没有办法勉强他,结果年仅十二岁的甘罗看出了吕不韦的心事,主要请求去说服张唐。
C.甘罗用武安君白起得罪了吕不韦,结果被吕不韦逼死的例子警告张唐,如果他不听吕不韦的话,只能是死路一条。
D.甘罗在出使赵国时,仔细分析了秦、赵、燕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劝说赵王割给秦国五座城池,后来秦国还不费吹灰之力就又取得了原属燕国的十一座城池。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