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阅读材料:

材料一

此时的宇宙被描述成运动中的物质,受到充满宇宙的无形的力的控制,无论是地面还是天空,这些力可用数学方式表现出来。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

——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之兴《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 * * 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普遍法则”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理论突破性地发展了近代的物理学?

答案

参考答案:

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量子论。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由“此时的宇宙被描述成运动中的物质,受到充满宇宙的无形的力的控制,无论是地面还是天空,这些力可用数学方式表现出来。”和“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结合所学,牛顿究宇宙方面,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入手,结合开普特等人有关天体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运用自己的微积分做计算工具,成功地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量子论和相对论两个角度回答。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立即领悟而停顿。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你耽误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的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象——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莎士比亚的作品曾经多次受到糟蹋,因为许多代的高中生大都被迫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汉姆雷特》或《麦克佩斯》等剧本,被迫查出所有的生字,被迫研究所有的学术注解。结果是他们从未真正地读完这些剧本,相反,他们被迫拖着一点一点地啃,历时数星期之久,等他们读完剧本的结尾,一定早忘了开头。应该有人鼓励他们一口气读完,惟有这样,他们才能对剧本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你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所获得的了解,即使只有50%或更少——完全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尝试找寻第一遍所跳过的地方。事实上,你会像游客在陌生的地方旅行一样,若曾到过某一地带,你就可以从以前所不知道的道路再去探险,只有这样,你才不至于把岔路看成干道,也不会被中午的影子所欺骗,因为你记得它们在日落时的景象,你所塑造的内心地图会指引你,谷地与山丘是如何构成整个风景的一部分的。

  很快读完第一遍并不神奇,也不会造成奇迹,更不能用以取代一本好书的精读,然而,迅速读完第一遍可以使以后的精读更加容易。

  这种练习会帮助你在着手读书时保持警觉。你有多少次翻看一页又一页,心里却在做着白日梦,对你看过的东西毫无印象?如果你让自己被动地瞟完一本书,就势必会发生这种现象。没有人能以那样的方式领悟多少。你必须设法把握全书的条理,并将它牢牢地抓住。

  一个好的读者会力求了解书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则谜语。读者的态度就像侦探寻找基本概念的线索一样,对任何能使线索清晰的事物都保持着高度的警觉。迅速地读完第一遍这一规则有助于保持这种态度。你若肯遵守,就会意外地发现,你可用极少的时间,领悟到极多的道理,而且做起来毫不费力。

1.文中提到了莎士比亚的两个悲剧《汉姆雷特》或《麦克佩斯》,请再写出一部他的悲剧作品:_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中,“透视图”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自然段运用“岔路”与“干道”的比喻,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为了把握整体,不要在快读第一遍时看注解和参考资料。

B.快读第一遍时,就要把握文章的内核。

C.快读第一遍时,虽跳过某些地方,但为进一步理解打开了通道。

D.迅速读完第一遍无需考虑全书的条理。

5.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