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12岁,学生,未婚。于2011年6月28日就诊。

2周前患者淋雨后出现鼻塞、流涕、发热、咳嗽,自行服用感冒药后缓解,2天前出现发热、口渴、双下肢出现紫癜来诊。现症见:双下肢紫癜,色泽鲜明,形状不一,大小不等,有的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查体:T39.2℃,P93/min,R24/min,BP120/75mmHg,神志清楚,语言流利,查体合作,既往体健。血常规:血小板60×109/L;骨髓象: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轻度增加,有成熟障碍。

【答题要求】

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历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答案

参考答案:

基本资料:王某,男,12岁,学生,未婚。于2011年6月28日就诊。

主诉:发热伴双下肢紫癜2天。

现病史:患者2周前淋雨后出现鼻塞、流涕、发热、咳嗽,自行服用感冒药后缓解,2天前出现发热,口渴,双下肢出现紫癜来诊。现症见:双下肢紫癜,色泽鲜明,形状不一,大小不等,有的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

过敏史:未发现。

其他情况: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T39.2℃,P93/min,R24/min,BP120/75mmHg。

一般情况:神志清楚,语言流利,查体合作,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皮肤、黏膜、淋巴结:无异常。

头颈部:无异常。

胸腹部:无异常。

脊柱四肢:双下肢紫癜,色泽鲜明,形状不一,大小不等,有的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双上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小板60×10/L;骨髓象: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轻度增加,有成熟障碍。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根据患者双下肢紫癜,形状不一,大小不等,有的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中医诊断为紫癜。根据患者紫癜色泽鲜明,发热,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辨为血热妄行证。

病因病机分析:感受热毒,入于血分,迫血妄行。

因外感毒邪,日久入于血分,化热伤血,迫血妄行,故见双下肢紫癜,色泽鲜明,压之不褪色;发热,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均为血热妄行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发热,口渴,双下肢紫癜,色泽鲜明,形状不一,大小不等,有的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小板60×10/L;骨髓象: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轻度增加,有成熟障碍。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三大症状,肝、脾、淋巴结不大,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有贫血者相似。但一般贫血较重,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多减少,网织红细胞不高,骨髓红粒系统生血功能减低,巨核细胞减少或极难查见。

2.急性白血病ITP特别需要与白细胞不增高的白血病鉴别。通过血涂片中可见各期幼稚白细胞及骨髓检查,即可确诊。

3.过敏性紫癜为对称性出血,斑丘疹以下肢为多见,血小板不少,一般易于鉴别。

4.红斑性狼疮早期可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怀疑时应检查抗核抗体及狼疮细胞(LEC.可助鉴别。

5.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细菌感染和病毒血症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各种脾大疾病、骨髓受侵犯疾病、化学和药物过敏或中毒(药物可直接破坏血小板或抑制其功能,或与血浆成分合并形成抗原复合物,继而产生抗体,再由抗原抗体发生过敏反应,破坏血小板。过敏反应开始时,可见寒战、发热、头痛及呕吐等)、溶血性贫血均可伴有血小板减少。应仔细检查,找出病因,以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

诊断:

中医诊断:紫斑或肌衄(血热妄行证)

西医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水牛角30g,生地20g,白芍10g,丹皮15g,藕节10g,地榆12g,槐花10g。

服法:水煎服,日1剂,每次150ml,每日2次。

调护:避风寒,顾脾胃,调饮食,忌辛辣刺激食物。

西医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外伤。

2.糖皮质激素治疗一般选用泼尼松,剂量为每天1~2mg/kg,口服。待血小板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后逐渐缓慢减量。小剂量(每日5~10mg)维持治疗3~6个月。

3.脾切除。

4.免疫抑制疗法常用药物有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此类药物毒副作用较大,应慎用。

5.其他达那唑对部分患者有效。

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