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一:近五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
注:中国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当年进口同比增长7.3%,出口同比增长7.9%。
改革开放以来,低人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环境成本是中国经济竞争制胜的比较优势。由此,我们实现了“中国制造”的崛起,赢得了“世界工厂”的声誉。但这一格局不可能恒久不变,根据韩国等国的发展经验,低成本导向的加工贸易在一个地区的黄金发展周期,一般只有20年。如今,跨国公司的低端环节产能开始迁移转向更低成本的地区,高耗能、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制造”加快转型、再造优势迫在眉睫。
材料二:记者从2014光伏领袖峰会上了解到,2014年我国光伏产品预计出口量为1760万千瓦,出口总量渐趋平稳,但贸易保护主义仍虎视眈眈,光伏产品出口仍面临难题。根据这则新闻,高一学生小李认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存在很多困难,中国应退出经济全球化。
结合材料二,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评析小李的观点。
参考答案:
小李的观点是片面的。
①经济全球化具有消极影响,它不仅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而且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难题来自于发达国际的贸易保护主义。
②经济全球化也有积极影响。它为我国提供机遇,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为我国经济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量巨大,促进了光伏产品的全球流动。
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不应退出经济全球化。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同时,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勇敢的迎接挑战。
解析:
小李认为我国应该退出经济全球化的观点是不科学的。他看到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因素就要求退出的,但是经济全球化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积极因素对国家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但是消极因素也会给国家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能激发国家不断创新,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对国家发展来说,也有可能是一种机遇。所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要全面的看待经济全球化。
【点评】一材多用是高考试题的主要命题形式,即对同一则材料从多个角度出多个试题,又叫拓展延伸式试题。解答这类试题一般可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步,在审题时我们必须重视命题的大背景,它具有导向性,对其认真思考和仔细分析才能领会命题者的意图;第二步:解题时必须从导语出发,明确各小题题干与设问之间的关系;第三步:结合背景的关键词,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把握各小题所考查的知识,结合题干材料分层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