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2014年11月9日,习 * * * * 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12月9日至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会议指出: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依据材料,分析为适应上述经济新常态应采取的措施及其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答案

参考答案:

要坚持发展生产,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释放消费潜力。可发挥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增长要转变到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有利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发挥出口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解析:

【考点】科学发展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分析】本题有两小问组成,设问指向适应经济新常态应采取的措施及其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调动运用发展生产,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并据此概括这样做的意义,主要有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论述题

(26分)材料一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是,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依然偏少,建设进度明显滞后。全国54%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有1/31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灌溉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平均每年因洪涝受灾面积超过2.1亿亩,因气象灾害导致的粮食生产损失达1000亿斤左右,这严重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水利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农田水利建设更成为短中之短。

材料二 水利兴则农业兴,水利兴则民心安,水利兴则国家稳。2011年1月29日,中 * * 、国务院发布《中 * *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即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_文件”聚焦水利,首次提出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这是给力“三农”工作的务实之策,更是送给亿万农民的新春“大礼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材料三 西部某地区地处内陆干旱区,降水稀少及水资源分布不均,发展长期受制于水。近几年来,该地区犯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经营,实现了投入的多元化,走出了一条工业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的“双赢”之路。二是与有关科研部门开展技术合作,形成一批符合当地实际的节水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三是综合运用水利、农牧、林业、科技等综合开发措施,因地制宜发展各类节水灌溉呆范区,扶持了大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四是制定水库水质保护法规,严格控制水源污染,完成生态治理面积数十万亩。目前,该地区已步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轨道。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问题,并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说明我国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经济意义。(8分)

(2)分析说明材料二所体现的政治学理论依据。(12分)

(3)依据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该地区取得的成功经验对加快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启示。(6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