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促进经济发展。材料一: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却寥寥无几。品牌发展严重滞后,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目前,不少行业产能过剩,高品质消费品却供给不足。品牌是连接需求与供给的桥梁和中介,推进品牌建设,能促进经济向“高精尖”转型,可以说,品牌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材料二:中国消费品供需面临严重的结构性失衡,表面看是我国居民对国产商品的信心问题,实际凸现的是政府的责任问题。我们需要反思政府出台的标准是不是太低了?政府监管是不是太松了?是不是因政府越位而压缩了市场的空间,导致企业的创新动力不够?材料三:年轻人逢年过节时往往会为长辈买上一份点心礼盒。很多老字号企业为了凸显企业文化特色,将产品与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相结合,在帮助年轻人回忆节日文化的同时,也加深了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

请你列举一个我国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并结合《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这一传统节日。

答案

参考答案:

示例:清明节,扫墓(或踏青)。理由:①清明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 * * 的精神情感,延续着中 * * 的文化血脉;②清明是认祖归宗的一种祭扫,在扫墓祭祖时,我们可以感受亲情,了解、弘扬优良家风;③清明是对英烈的缅怀与追思,在祭拜革命先烈时,我们可以重温历史,感恩生活;祭奠英烈,弘扬民族精神。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的命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要求考生自己选择传统节日及其习俗,然后调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重视这一传统节日的原因,主要应从这一传统节日的作用意义方面回答。要求论述合理全面,逻辑清晰。可以选择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1)“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依据”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由于问题或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某种措施或对策的出台也往往是多个主体参与的结果,而且无论是问题、现象还是措施、对策,其造成的影响(积极或消极)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具体有两种方案: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2)本题为措施类试题,解答措施类试题一般“一审、二定,三落实”的方法。所以“一审”就是要审读设问和材料,明确设问和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二定”在审读的基础上,依据材料信息或者设问信息,明确此题的知识指向和主体指向。“三落实”就是通过对材料和设问的分析,实现从设问到教材知识的落实,明确具体的知识体系。(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探究性,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