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论述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中央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 * * * * 深刻阐释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远意义: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三个必然要求”深刻阐明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深入搞好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我国的政党制度的角度,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习 * * * * 强调的“三个必然要求”的。

答案

参考答案:

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中 * * 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坚持民主执政,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真正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②中 * * 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 * * 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中 * * 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才能真正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解析:

知识范围限定为“政党制度”,材料中主体是“中 * * 党”,属于宏观知识体系的建构题。我们需要围绕着“中 * * 党”这一主体,多角度组织答案。我们可以从党的地位(执政党、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和宗旨(先锋队性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的执政方式(民主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不同的角度组织答案,要力求全面,组织答案时不能只摆原理缺乏分析,适当结合材料展开阐述即可。

考点:我国的政党制度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庸”辨析

张岱年

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作辨析。 

②“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孔子尝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④“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 “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⑤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 * * 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小题1: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

A.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B.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C.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

D.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小题2: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

B.《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C.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

D.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是孔子对中庸的的解释。

B.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

C.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

D.作者认为,“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