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论述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然而,在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惯性作用下,一些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而且成为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的重负。此外,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服务、社会公平等领域,也存在着很多短板。面对中国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2016年1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 * * * * 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工作重点,关系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局、关系到“十三五”的开局。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定信心、坚决行动,抓紧抓好抓实,切实取得实效。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请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依据。

答案

参考答案:

①生产决定消费,要满足消费必须发展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当前的产能过剩是一种结构性过剩,要生产高品质商品满足群众的真正需求就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协调供求关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解析:分析某一政策的经济学依据是阐述这一政策的理论依据,而结合材料可知供给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作答时,我们可以根据供给侧改革的含义和要求阐述理论依据即可,首先,供给端其实是生产端,通过其含义可知,供给侧改革必须提高供给质量,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对需求的针对性,满足人民的需求,因此这体现了发展生产对人民消费需求的重要性,因此其理论依据一是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二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供给侧改革有利于生产力提高,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其次,通过其含义可知,供给侧改革是调整供需矛盾,使生产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因此供给侧改革是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所以其理论依据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