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12月30日,中 * * * * 习 * * 在中 * * 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材料二过往的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主要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如今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在日益多元化的进程中通过对碎片化形象的整合而实现的。作为次国家行为体的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已经成为国家形象塑造和对外传播的主体,每一个行为体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开始承担着与自身相符的责任,“凡我在处,便是中国”的理念对于不同层级的行为体都是适用的。

联系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

答案

参考答案:

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加有利于世界和平及发展的活动。

③走和平发展道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④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⑤作为主权国家,自觉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解析:考生在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的是本题的知识限定是“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根据设问指向可知本题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可以首先从我国的外交政策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其次可以从遵守联合国宗旨,积极参加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再次可以从走和平发展道路,在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同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第四可以从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同时还可以从主权国家权利和义务角度分析说明。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段。(18分)

清明节可以成为“我们的节日”

周龙

清明临近,合肥市文明办提出将在全市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此消息一出,有市民认为,不该把本属于逝者的清明节称作“我们的节日”,有网友则调侃该标语“穿越阴阳两界”,确实有些雷人。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避谈生死,连孔圣人在被问及生死问题时,都以“未知生,焉知死”给搪塞了过去。在很多普通百姓心目中,清明节就是扫墓、上坟,文雅一点顶多也是祭祀先祖、缅怀先烈。有公众质疑“我们的节日”,似乎在情理之中。

但从清明节的起源来看,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首先是农耕的一个时间节点,“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与“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这样的农谚都反映了清明节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只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寒食、祭祖、踏青等文化元素不断融入,清明节也由起初单纯的农业节气,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可以说,清明节并非天然就是祭祀,只不过人们后来约定俗成地选择了在清明节祭祀。

清明节本来是轻松的,南宋诗人吴惟信曾在《苏堤清明即事》一诗中写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经过了漫长的严寒之后,人们终于可以在春光之中外出踏青,感受生命的美好。因此,我国自古便有清明节踏青和开展多种体育活动的习俗,登山、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成为清明节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通过种种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人们也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或许是因为享受了明媚春光的美好之后,人们觉得有必要与逝者“分享”,奉行“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人选择在这天祭祖,赋予了清明节一些怀念的内涵。既赞颂生命、追求生活,又追寻先人、寄托哀思;既有欢乐赏春的气氛,又传达慎终追远的感伤;既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活景象,又处处体现着生离死别的悲痛……清明节成了这样一个百感交集的日子。

其实,作为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符号,清明节实现了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这些看似难以融合的矛盾体,恰恰是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特点所在:在享受美好生活之时,因想到逝者,而不至于轻浮放浪;在追思故人的时候,因看到生活之清丽美好,又不至于过度沉重。

因此,对于清明节这样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节日,不用再赋予它更多新的文化内涵,我们需要做的是打破传统文化中杂糅交融的旧习惯,剥离和分清清明节的各个内涵。如果“梨花风起”吸引人们热爱生命的行动,就会打消很多人对“我们的节日”的质疑,也能让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并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扬光大。(选自2013年4月3日《光明日报》)

小题1: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合肥市的网民认为应该把本属于逝者的清明节称作“我们的节日”。

B.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这说明中国文化中有重视生死的传统。

C.清明节其实并非天然就是祭祀,起初它只是单纯的农业节气而已。

D.清明节能吸引人们参加热爱生命的行动,已很好地融入了现代生活。小题2: 下列的说法,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有公众质疑清明节为“我们的节日”的说法,在情理之中。

B.清明节中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C.清明节这天进行祭祖活动,有追寻先人、寄托哀思的感伤。

D.清明节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值得再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小题3:阅读下面的句子,概括出“合肥市文明办”与“某些市民、网友”的观点和理由。(4分)

清明临近,合肥市文明办提出将在全市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此消息一出,有市民认为把本属于逝者的清明节称作“我们的节日”,有网友则调侃该标语“穿越阴阳两界”,确实有些雷人。

①“合肥市文明办”认为:                                                 

②“某些市民、网友”认为:                                               

小题4:清明节有哪些主要的文化内涵?且有哪些与之相关的主要活动?请分点陈述。(4分)

小题5:作者认为“清明节实现了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这些看似难以融合的矛盾体,恰恰是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特点所在” 。我们还有许多传统节日也能如此体现的“民族的性格和特点”?请从下列四个的传统节日中选择一个作简要分析。(4分)

A.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B.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C.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D.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