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推进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在欧美、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协调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实现了现代化。而在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现代化进程出现反复或停滞,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业没能跟进,就业问题解决不好,甚至出现了城市贫民窟(指最恶劣的住房条件、最不卫生的环境、犯罪率和吸毒盛行的穷人避难所)等社会问题。

读图,根据词云图的生成原理,词语出现频率越高、显示规格越突出、离图中心越近。公众借助高频词云图,可以数据化地了解2013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委员们在提案中关注的话题。

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角度,说明政协委员们的关注与社会现实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案

参考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政协委员们的关注反映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政协委员们提案中的合理意见或建议,可以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现实问题的解决。

解析:本题较为简单,知识限定很明确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把基本理论表述完整准确后,联系材料中政协委员的行为进行对应表述即可。

论述题

(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脑运行中热量的散发问题是困扰半导体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2009至2013年,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带领自己的团队,在中国自己的一流的实验室里,利用分子束外延的方法生长了高质量的磁性掺杂拓扑绝缘体薄膜,首次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发现有效解决了电脑运行中的散热问题,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巨大突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称赞这一发现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中做出的诺贝尔奖级的成果,证明了中国人是完全能够做出世界一流实验的。

(1)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分析材料一所蕴含的哲学道理。(12分)

材料二 3D打印机是“万能万物”制造机。神奇的3D打印技术原理很简单,先是设计目标物,之后将设计的标准文件格式导出并传送给一台3D打印机,打印机内装有液体或粉末等“打印材料”,与电脑连接后,通过电脑控制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至于想打印什么,就靠创意和想法。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汽车配件,打造航模,为用户定制助听器,复制建筑模型,制造人体组织、艺术品,用食材打印饼干等,最终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

(2)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汽车配件、打造航模等,有人说,这是意识的作用,你是如何认识的。(12分)

问答题

1998年5月2日7:38,某铁路局分局某线甲车站值班员王某接到上行乙车站Ⅰ次列车发车通知,王某随即办理了2道接车进路;07:39王某又接到了下行丙站通知:Ⅱ次列车已开车,随后进行跟踪出站调车作业;王某只在《行车日志》上作了记录,但没有办理Ⅱ次列车的接车进路手续。随即甲站值班员王某由于个人私事离开了工作岗位,委托该站站务员岳某替代顶岗,王在离岗前向岳某交代:上行乙站Ⅰ次列车已开出,下行丙站正在进行跟踪出站调车。07:53,两台机车重联牵引的Ⅰ次列车接近甲站,司机用电台询问车站列车能否通过,站务员岳某回答:“看信号,驶入车站。”岳随后就询问丙站值班员赵某:“跟踪出站调车是否完毕。”赵回答:“调车作业已完成。”甲站站务员岳某立即用电话询问丙站值班员赵某:“闭塞表示灯亮的是什么灯”赵回答说:“是红灯”。岳与赵两人就商量由谁取消,赵要求甲站取消,岳就使用下行半自动闭塞故障按钮,取消了原上行列车占用区间的红灯,办理了Ⅰ次列车的闭塞手续,开放了下行出站信号。07:57,Ⅰ次列车通过甲站,岳某向T分局调度员李某报告了该列车的通过点,并在该站停车后让Ⅰ次列车进入了正有列车相对运行的区间;1分钟后,调度员询问甲站上行列车是否通过,此时,岳某查看《行车日志》才发现Ⅱ次列车还在区间。08:00,Ⅰ次列车与Ⅱ次列车在区间发生了正面冲突,造成机车乘务员死亡10人,重伤3人,机车报废4台,中断正线行车25小时30分钟。
根据国务院75号令规定,该事故造成人员死亡10人,构成重大死亡事故;根据《事规》规定,该事故构成列车冲突重大事故。
问题:
1.造成列车冲突事故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