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后者被看成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主要是因为()

A.规划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蓝图

B.使广大人民通过宗教改革接受了思想启蒙

C.促成了英国光荣革命的爆发

D.直接促发了法国大革命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中国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与欧洲17、18世纪启蒙思想的相关比较。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可知,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未对未来社会提出设想,而欧洲17、18世纪启蒙思想则规划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蓝图,主张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这个“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相关主张,即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的表述均不符合题干意思,不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欧洲启蒙运动·“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河水也,芦苇成了一片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②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③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

  ④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⑤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⑥杜小康顺手枢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曲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1.①③⑤⑥这四段文字各属于什么描写?

(A.动作描写 B.环境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①____ ③____ ⑤_____ ⑥_____

2.第①段中4个加粗的“黑”字,哪些是实指,哪些是虚指?作者这样肆意渲染,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第④段中“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与第⑥段“他并没有哭”这两处细节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中的一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小康为什么“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你是否也有过忽然长大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