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个世纪50年代,当我们党开始建设新中国的时候,“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当时中国人普遍的梦想。在后来的30多年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国家工业化”又升华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在改革开放之后,邓 * * 又进一步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进一步深化,2008年胡 * * 同志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新要求。
材料二2012年11月29日,中 * * * * 习 * * 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 * * 伟大复兴,就是中 * * 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
结合材料一、二,请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梦”的认识
参考答案: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中国梦作为当前中国人的共同梦想与追求,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国梦的提出,有其坚实的社会基础。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中国梦与五十年代的“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的理想是一脉相承的,且是对以上这些理想的升华与创新,其动力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中国梦能引导、制约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假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动员中国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实现中国梦,最终要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解析:
本题要求学生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对“中国梦”的认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识分析材料及设问的要求,从中找出答题的思路。“中国梦”是中国人当前的共同梦想与追求,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应从“中国梦”的来源、“中国梦”发展的动力、“中国梦”的奋斗主体等角度去说明。因此,解答本题学生应从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创新的主体等角度展开说明。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文化创新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