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案例分析题

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中学地理课题研究小组在2009年9月23日这一天,对校内10米高的旗杆的影子进行了测量,其结果如下:

材料二为了冬季采光,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对不同纬度带的住宅间的合理间距有明确的规定。(表中H是住宅的高度)

我国部分城市住宅的日照间距

根据材料一判断,该校的地理经度是()。

答案

参考答案:115°E

解析:

根据材料一判断,该地影子最短的北京时间为12:20,所以与120°E相差5°,北京时间为12:00,当地地方时为12:00,所以该校的地理经度是115°E。

问答题

小红是一个爱思考、爱观察的同学,有一次,在她欣赏了一场音乐会后,想到了如下问题,请你帮她回答一下:

(1)琴声、歌声是通过_________传播到小红耳朵的;

(2)小红能清楚的分辨出哪是提琴声、哪是小号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高音歌唱家演唱时声音的________高,男低音歌唱家演唱时声音的_______大。(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4)小红观察到乐手在演奏提琴、吉它、二胡等弦乐器时,这些乐器的弦在振动。并且,弦张的越紧,振动的越_________,发声的音调越_________。

小红猜测: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① 如果小红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_的琴弦。

②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㈠实验研究;㈡分析归纳;㈢提出问题(或猜想);㈣得出结论等。你认为小红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上述探究过程中,主要用到了___________的研究方法。

(5)问题探讨:小红想进一步了解有关声音的一些知识,于是她查找了如下资料: 

                                           共鸣

两个发声频率相同的物体,如果彼此相隔不远,使其中一个物体发声,另一个也有可能跟着发声,这种现象就叫“共鸣”。

有趣的是:几乎随便什么容器里的空气(叫做空气柱),也会同发声物体共鸣。拿一个发声体靠近容器口,如果频率适当的话,那么,空气柱就会发生共鸣,使声音大大增强。根据声学家的研究,只要波长等于空气柱长度的4倍,或4/3倍、4/5倍 ……的声音,传入容器后就能引起共鸣。这就是我们把耳朵贴在热水瓶等容器口上能听见嗡嗡声的原因。

①什么条件下空气柱会发生共鸣?

②一把普通热水瓶内部高度大约是30厘米,则波长为_________厘米的声音传入热水瓶,会引起共鸣。

③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此现象?请举一例。

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