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材料一:互联网以其快捷、便利的特点,让居民在家购票、订酒店、安排旅游行程成为可能。在2015年中国“旅游+互联网”大会上,国家旅游局局长表示,未来五年,中国“旅游+互联网”将在互联网软硬件设施建设需求、在线旅游交易市场、新业态新模式的增值三个领域创造“3个1万亿红利”,成为新常态下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材料二:2015年12月1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国家 * * 习 * * 出席大会并在开幕式上提出新时期网络发展愿景:第一,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让成果惠及全民;第二,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双轮驱动”,“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对一个国家很多领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第三,共同建立清朗的网络空间。文化强、国运昌。网络强国同时也应该是网络文化强国。习 * * 指出:“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结合材料一,说明“旅游+互联网”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经济学依据。

答案

参考答案:

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说明“旅游+互联网”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经济学依据,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解答时要求学生认真审读材料,深刻理解“旅游+互联网”对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然后结合教材知识寻求经济学依据即可。“互联网以其快捷、便利的特点,让居民在家购票、订酒店、安排旅游行程成为可能”,其依据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旅游+互联网有助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经济增长;“未来五年,中国‘旅游+互联网’将在互联网软硬件设施建设需求、在线旅游交易市场、新业态新模式的增值三个领域创造‘3个1万亿红利’”,其依据是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扩大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旅游+互联网”成为新常态下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其依据是“旅游+互联网”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解读印度洋大地震  新华社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6日上午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灾难,波及了印度洋沿岸的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造成十几万人丧生。为什么这次地震震级如此之强、灾难波及面如此之广、并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员伤亡?就这些问题,各国地震专家分别做出解读。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认为,这次地震是一次发生在板块边缘的逆冲型地震。苏门答腊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板块边缘,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最后这些能量集中释放出来,这就是此次大地震的直接原因。张晓东介绍说,此次地震中断层移动导致断层间产生一个空洞,当海水填充这个空洞时产生出巨大的海水波动。这种波动从深海传至浅海时,海浪陡然升到十几米高,并以每秒200米的速度传播,形成海啸。

英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学家戴维•布思将此次地震引发海啸的过程比喻为在海底划动着一支巨大的桨。“一个巨大的水柱在移动,我们说的是数十亿吨水(的一个大水柱)。这是一种异常巨大的扰动。”布思说,“这一水柱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移动,并很快从震中传递到斯里兰卡,造成那里惨重的人员伤亡。”

美国地质学家布鲁斯•普雷斯格雷夫解释此次大海啸的原因时说:“此类发生在浅海的大地震能使整个海底因此摇摆震动……就像你在搅动浴缸中的水,地震引起的波涌能波及整个大洋。”美国地质调查局已经根据震级将此次地震列为有纪录以来的第五大地震。

虽然此次地震震级很高,并使周边地区都有震感,但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主要是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此次灾难造成的绝大多数人员伤亡都与海啸有关。对此,美国地质调查局信息中心的专家韦弗利•帕森指出,如果以前在印度洋建立了海啸预警机制,如果能居安思危给人们提供防护教育,这场灾害也许不会夺去这么多人的生命。目前,在印度洋沿岸,竟然没有一个海啸预警中心。帕森认为,这显然是因为印度洋很少出现海啸,使印度洋沿岸国家减低了防范意识,致使“这次海啸袭击的许多地方的居民根本没有任何海啸知识”。

意大利国家地质研究所主管恩佐•博斯基在接受意大利国家电台采访时说,这场地震“让整个地球都在振动”,颤动之强,甚至扰乱了地球磁场。

小题1:对于张晓东的观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次地震是一次发生在印度板块边缘的逆冲型地震。

B.这次地震导致海浪陡然升高达十几米,并以快达每秒200米的速度传播,形成海啸。

C.这次地震导致印度板块边缘的破裂带扩大,当海水填充这个破裂带时产生出巨大的海水波动。

D.这次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印度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长时间蓄积的能量集中释放出来的结果。小题2:关于印度洋海啸形成原因的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美国地质学家布鲁斯•普雷斯格雷夫则认为这种浅海地震造成了海底的整个震动,引起了波涌波及了整个大洋而造成了海啸。

B.英国的地质学家戴维•布思认为地震使海底形成了巨大的水柱,象一只巨大的奖,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迅速推进,造成大量伤亡。

C.中国张晓东研究员认为是海水倒流入地震断层的空洞内而产生了巨大的海水波动迅速传至浅海,导致海浪陡然升高并迅速传播,形成海啸。

D.意大利国家地质研究所主管恩佐•博斯基则认为这场地震颤动很强,甚至扰乱了地球磁场,因而引起了海潮的突然涨高形成海啸。小题3:下列关于印度洋大地震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这次地震发生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波及了印度洋沿岸的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造成十几万人丧生。

B.美国地质调查局已经根据此次地震造成的巨大危害将此次地震列为有纪录以来的第五大地震。

C.此次地震震级很高,并使周边地区都有震感,“让整个地球都在振动”。

D.美国地质调查局信息中心的专家韦弗利•帕森指出,如果以前在印度洋建立了地震预警机制,这场灾害也许不会夺去这么多人的生命。小题4: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各国地震专家普遍认为地震和海啸的关系紧密,发生地震后就有发生海啸的危险。

B.按照韦弗利•帕森的说法,这次印度洋海啸之所以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就是由于人们缺少防护意识而导致的。

C.经过这次海啸,加强海啸知识教育和建立海啸预警机制对于印度洋沿岸国家来讲变得十分必要。

D.中国的张晓东研究员推测的海啸形成原理要比另外几个科学家的推测更科学更严密一些。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