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2014年7月13日,原创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届登陆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档。第二季节目升级了考题难度,增加了大量古人常用而现代人较少使用的冷僻字。很多人认为,这样的节目应该限于常用易错字的矫正。
但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看来,片面强调常用易错字,对相对冷僻的字词简单地加以排斥,反映了当下母语价值观存在的缺失。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将向这种母语价值观发起挑战。关正文说,今年决赛考题的难度再次升级,节目的口号也变成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关正文说:“现在大家都讲核心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不是今天才有的,它的重要来源是中 * * 几千年的传承,它的内容记载在历代经典古籍之中。不认识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我们就无法亲近经典,就谈不上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建树。”
结合材料,就如何树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一母语价值观提两点建议。不超过15个字。
参考答案:
书法陶冶情操、全民阅读、书香中国万里行
解析:
【考点】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的概念;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分析】本题要求就如何树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一母语价值观提一点建议,是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难度不大。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只要是围绕着发展我国的语言文字的内容,提出的措施确实可行,建议字数不超过15字,符合主题即可。
【点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人民群众的地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文化的交流传播、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科学文化修养;先审题,后构思,最后作答。
具体来说:
(1)学会审题:这是解答主观性试题的关键。
①审设问范围:首先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然后联系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
②审设问指向: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的哪一类。有时还需要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
③审材料:解读、获取和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这是答题的依据。材料中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
(2)学会构思:通过构思来理清答题思路,搞清用什么原理(单个原理还是多个原理)以及如何运用该原理进行表达,找准答题的切入点,最好采取在心中打草稿的方式来理清答题思路。
(3)学会作答:理清思路以后,就可以动笔作答了。作答时,要注意答案段落化,段落要点化,要点条理化,语言科学化,正确运用学科语言(学科术语),认真工整地书写(要书写清楚),将答案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即可。